蜡烛什么时候产生的,蜡烛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0 07:24:16

煤气灯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西方的电灯登陆中国上海,到了1897 年,上海租界基本普及了电灯。在一百多年前的上海,人们对这个玩意儿可是莫名惊诧。文人墨客纷纷作诗填词,咏此新奇之物, 称赞其光亮、方便与稳定:”泰西奇巧真百变, 能使空中捉飞电。电气化作琉璃灯, 银海光摇目为眩。“

电灯刚在中国出现之时,遇到过一些老顽固的抵制。一个小小的灯泡,开关一揿,竟会发出炽眼的亮光,国人以为奇事, 一时谣诼纷传, 谓为将遭雷殛,人心汹汹,不可抑制。有不少人甚至联名上书政府,要求杜绝使用。直到看到许多人家使用t过后并没有发生任何异常,这种谣言方才平息。

蜡烛什么时候产生的,蜡烛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13)

电灯比起油灯、蜡烛来自有许多优点,是科技的进步。 但是, 千百年来形成的老式照明用具的许多特有的幽暗、朦胧、神秘的情趣,也因这种进步而逐渐消逝了。

照明用具背后的文化

油灯、蜡烛伴随中国人走过漫长的岁月,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人们赋予了灯烛许多文化涵义。

油灯、蜡烛亮度、稳定性不够, 因此, 古时室外公共场所、道路少有公共照明设施, 这迫使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夜幕降临,三三两两的庄户油灯,或远或近,忽闪忽灭, 伴以时断时续的狗吠,会给欲归未归的旅行客商带来 幽静、思乡的联想。雨夜因寒灯而更为萧瑟, 荒野因星火而更显空寂。星灯成为传统时代夜景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代表。

蜡烛什么时候产生的,蜡烛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14)

古代平民睡得很早,枯坐灯下、久久不睡的一是远在他乡的游子,二是空守闺房的怨妇,三是伏案苦读的书生。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所以游子离别、思乡的诗文也多。灯、烛是游子、怨妇、书生身边最容易见到的物品,当他们以物寄情时, 灯、烛就自然成为寄情对象。古代留下来涉及灯、烛的诗词,,大部分出于这些人之手,内容也以叙说离别之苦、思乡之情为主。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古人在形容灯的时候,常常将灯与孤、冷、残、清等词相联。蜡烛在燃烧时会因受热而顺烛流下, 思乡、孤独的古人遂将其与眼泪联系起来,称为烛泪。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将烛泪与人泪融在一起,,是借烛写情的杰作:。

油灯有灯花,为灯芯余烬, 爆成花形,这种变化,对灯苦思的游子、怨妇便将此当做吉兆,这种吉兆也被他们写进了自己的诗词,连四大名著中都有多处写到灯花。《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写一些亲戚意外会面, 贾母笑道:”怪道昨日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原来应到今日“;《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柴进扶起宋江来,口里说道:” 昨夜灯花报,今早喜鹊噪, 不想却是贵兄来。“

蜡烛什么时候产生的,蜡烛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15)

灯能指明破暗,有点必有灭, 有明必有暗,犹如人的一生有生必有死。故此佛家常用以比喻佛法,世人也将人生比作灯烛。”身如五鼓衔山月,命似三更油尽灯“,将人入老境称风烛残年,人之将死为灯油将尽。

人处大山之中而生崇高之情, 处秀水之间而有柔美之感, 见月有阴晴圆缺而想到 人有悲欢离合。烛油与泪均为向下流淌的液体,挂在烛边的烛油与挂在脸旁,形状亦颇相似, 因此烛油被径称为烛泪。烛光随风摇曳, 灯油终有尽时, 让人联想到生命无常,生命有限。

蜡烛什么时候产生的,蜡烛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