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五年,即1882年,我国第一盏点灯点亮,开辟了点灯时代,但是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一直到19世纪,新中国成立以后,电灯才开始进入千家万户。1990年以后,蜡烛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蜡烛与诗身如五鼓衔月,命似三更油灯。佛家把人比作灯,实际上就是把人比作蜡烛,有生有死,比起来文人墨客,这个含义确实太过苍白了。
在我国古代的诗文文化中,蜡烛与诗歌有着不可分割的寓意。在古代,蜡烛在文人的眼中很是特殊,常常被他们赋予悲伤的文化。
实际上,在古代,因为没有电灯,所以那些常常久坐烛前,久思灯下的往往都是些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或者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或者是独守闺房的妇女,或者是苦读诗书的书生,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忧思抒情。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些古人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让人美到极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描述了对爱人的思念。
李商隐写: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了千古绝句,后人也因此句,把蜡烛比喻默默无闻的园丁,奉献自己,服务他人。
何逊作诗: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把洞房花烛夜写得妙不可言。诸多文人对蜡写诗,实际上是反映了一种社会形象,在幽暗的夜晚,也只有一点跳动的烛光可以陪伴自己,如此想来,古人也是可怜的,凄凄惨惨,只有忧思。
此蜡非彼蜡如今,蜡烛也已然被电灯代替,曾经的蜡烛已经消失在了大众视野,相反,一些新时代的蜡烛,已经被新时代的人们赋予了别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