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在写幻觉。从“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的开始”先出火炉,然后出现烤鹅,再出现圣诞树,最后出现奶奶。
一直到“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写的都是幻觉。
第三部分:写的也是现实。也就是文章的最后部分“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现实-幻觉-现实,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整个文本的基本结构,现实-幻觉-现实又是怎么统一在一起的。细心的老师就会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故事当中,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支架)——火柴。
是火柴把现实和幻觉衔接在一起,也是火柴把幻觉和现实衔接在一起,更是火柴把现实-幻觉-现实整合在一起。
如果我们做一个词语频率,就会发现在第一个现实部分,火柴出现了三次;在第二个幻觉部分,火柴出现了十四次;在第三个现实部分,火柴出现了一次。加在一起,火柴这个词在整个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十八次,这绝对是一个高频词啊!
火柴分别出现在哪些地方?
1.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连个篮子都没有,围裙还是旧的)
2.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
3.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
4.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慢慢地通过火柴进入幻觉了)
5.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火柴进一步把小女孩引向幻觉)
6. “哧!火柴燃起来了”(幻觉出现了)
7.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幻觉消失了)
8.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里的火柴梗就是现实的符号)
9-17.火柴再点燃(又出现幻觉)——火柴再熄灭(幻觉又消失)……第二部分就是通过火柴把故事串联起来的。太多的火柴,一直到最后那个板块,重新回到现实。
18.“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火柴已经全部烧完了)
前前后后出现了那么多次火柴,把现实-幻觉-现实全部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火柴的作用:
1. 当火柴擦燃,带来光明,小女孩就会出现幻觉,满足她的一切美好愿望。
2. 当火柴熄灭,黑暗出现,在黑暗中她又回到了现实。
如果说现实-幻觉-现实是表层结构,那么火柴的擦燃-熄灭-擦燃-熄灭就是这个故事的隐喻结构。火柴擦燃,带来光明,小女孩出现的幻觉是短暂的,而火柴熄灭,黑暗出现确是那样的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