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作为沟通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厚重文化。
近年来,大运河喜报频传。2014年6月,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2021年6月,京杭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全线旅游通航,游客可乘船饱览大运河北京段全线风光;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馆,展现了唐、宋、元、明、清历代河道变化和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同年8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近日,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启动,向黄河以北河段补水,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指日可待……
“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麦苗夹岸穗将作,柳叶笼荫絮已频。最是篷窗心惬处,雨晴绿野出耕人。”这是清代乾隆皇帝所作《登舟》。时值春夏之交,麦苗夹岸,柳叶笼荫,这位素好游赏的帝王不知第几次登上龙舟,循着大运河的滚滚波涛,去追寻李杜风采、千秋精神。两百多年过去,不觉又是春末夏初时节,风和日暖,“五一”将至,让我们跟随乾隆的脚步,从北京胡同里的运河遗迹出发,一路顺流而下,经天津、历沧州,下扬州、入姑苏,访杭城、游会稽,水陆并进,寻古探幽,饯春迎夏。
胡同里的运河文<邓敏敏
北京有一条玉河,属于京杭大运河—通惠河的城内河道,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曾作为大运河千里漕运的最后一段在胡同中蜿蜒,也被人们称为“胡同里的运河”。
东城区的玉河故道,起于地安门外万宁桥澄清上闸东侧,沿途经帽儿胡同南侧、东不压桥胡同西侧、北河胡同,沿东皇城根一线至正义路南口,复沿崇文门东、西河沿一线,出东便门与朝阳区故道衔接,全长近8公里。
其中,经考古发掘的玉河故道遗址全长1.1公里,分为南北两区。北区自澄清上闸东侧至东不压桥,南区自东板桥街北口至北河胡同东口。我们工作的地方就在玉河故道遗址南区附近,平时午饭后,最喜欢去这里散步。刚开始只是觉得这条路又美又奇特,对于一路上的各种标牌视若无睹,直到有一天看够了风景,开始关注这些标牌上的文字,才惊觉原来平时散步的地方居然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玉河故道。
了解以后,才清楚我们平时散步的路线通常是从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澄清下闸遗址出发,时间够的话会走完全程,一直走到澄清上闸遗址处折返,时间不够就只走南区这一段,也就是还没到东不压桥就折返了。这么一看,之所以从前觉得又美又奇特,大概正是因为这一路保存了明清两代堤岸及河道、码头、雁翅、排水道、镇水兽石雕、玉河庵、东不压桥遗址、澄清中闸和下闸遗址等大运河重要人文遗产。
有了文化的加持后,我们再去玉河故道的心情就不一样了,相对于只是低于地面一两米的万宁桥的澄清上闸和东不压桥的澄清中闸,为何澄清下闸却在一个大坑下面,低于地面足有六七米?短短的距离为何会设置“澄清上闸”“澄清中闸”“澄清下闸”三道河闸?查阅资料后得知,这三道河闸由元世祖忽必烈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命名,之所以被命名为“澄清”,是因为玉河河水浑浊,泥沙容易沉积,堆积在河道中的泥沙会导致河水变浅,影响漕运。为了祈求河水清澈,命名河闸为“澄清”。1.1公里的距离设置三道河闸,则是因为玉河所在地地势陡峭,水流过快,为了防止河水流失影响漕运,便分别设置了三道闸口。当时经过测绘和对比发现,这三个闸垂直高度相差2米左右,主要目的正是提升水位,再加上澄清上中下三个闸刚好在通惠河拐弯处,漕船又要急转拐弯,又要逆流爬高,因此这里必须有三个闸控制水流,才能让漕船安全行驶。
700多年后的现在,玉河故道如愿“澄清”,一年四季都呈现出不同的美貌,春天杨柳依依,玉兰、碧桃、樱花、海棠等各色花树扎堆盛放;夏天荷叶田田,碧波荡漾,荷花蔷薇水里岸边互相撩拨;秋天长空如洗,芦苇荡泛出金秋的光泽;冬天虽然有点萧瑟,但是只要下雪便如同穿越。
慢慢穿行的时间久了,愈发感觉南北两区呈现完全不同的风光。南区虽有枯水时节,但是小桥流水,岸边柳荫古宅,很有古运河风情,适合漫无目的地消磨时光,愿意的话,可以驻足品味玉河景观平台上铜色浮雕的《京杭大运河风物图》,整体很放松。等走到东不压桥胡同,过了澄清中闸,进入北区,越走水草越丰盛,可流连停驻的人文景点越来越多,甚至目不暇接,连让人可以随意放松闲坐喝喝咖啡聊聊天的春风书院也很难让人忽视。这个坐落在玉河东岸的书院所在位置是有600多年历史的玉河庵原址,书院门口便是澄清中闸遗址,院中散落着玉河庵山门、石碑、东西配殿地基遗址。春天去的时候,前院玉兰花开得正好,隔着东不压桥就能远远看到一树花开。玉兰将落未落的时候,后院的丁香又开了,花香弥漫了整座书院,混合着咖啡香,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要多幸福有多幸福。
继续前行,就是连接南锣鼓巷的雨儿胡同,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故居就在雨儿胡同中段。在缅怀大师的同时,还可感受到老城保护更新给居民带来的新生活新变化。到了万宁桥下水道旁,有6尊形态逼真的镇水兽石雕,特别是桥西侧的石兽整只趴伏在河边,龙角、龙爪、龙鳞清晰可见,龙头伸出,歪头盯着河道,龙爪中还抓着两团水花,一副严阵以待、洪水免进的模样。在石桥拱洞中间处,还挂着一颗有些发黑的石珠,据说是暗合了“二龙戏珠”的完整场面。夏天这一块尤其好看,碧叶荷花,层层叠叠,挤挤挨挨,镇水兽仿若有了生命。
返程可以不走回头路,在万宁桥以南,地安门路口,正是复建后的雁翅楼所在。跟玉河庵一样,位于中轴线上的著名地标——雁翅楼也是文物被活化利用、向社会开放的一个案例,引入了24小时“中国书店”。这座有着600余年历史的老建筑,曾是地安门的戍卫建筑,黄琉璃瓦覆顶,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进入中国书店,那铺地的黑灰色“金砖”原为宫廷所用,用来泡砖的桐油散发出特有的味道,再加上触手可及的古籍图书、文房四宝,很容易就不禁思绪翩翩沉浸其中。
作为把守过皇粮船只运输的卡口,万宁桥曾掌管着大运河最具活力的地方。如今,在万宁桥旁驻足,看那汇入前海的通惠河静静流淌,昔日“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的盛景只存在于想象。而对于了解到皮毛的我来说,现在的玉河故道已经很难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散步之地,只要踏上那条故道,就会身不由己想去挖掘更多的文化宝藏。从此以后,走的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历史长河之上,每一声足音都是历史的回荡。
海棠依旧文<齐未儿
有人说,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天津境内,大运河南起静海九宣闸,北至武清木厂闸,由南运河段和北运河段组成。明朝时期,大运河这条著名的漕运通道舟楫林立,热闹非凡,豪商巨贾、显贵达人摩肩接踵,谈笑风生。“货船拉着盐粮来,货船拉着金银走。”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紧邻悠悠南运河,素有“百年花乡”的美誉。如今的南运河没有了当年的船来客往,却自有新面貌呈现。在天津市“优秀河长 最美河湖”评选中,西青区南运河荣获“最美河湖”称号。清澈的运河水像一条明亮的琉璃带子,与两岸花海交相辉映,彼此成全,美不胜收。
运河海棠园,就在中北镇。园子北至南运河,西隔春光路与溪竹苑相望,东接溪悦园小区围墙,南接中北健身生态园。初闻此园时我就想,这是一个大花园呀!走进去,必定香风阵阵,花团锦簇,蛱蝶飞舞。
朋友说,打车,你就说去春光路的运河海棠园,司机都知道。
据说园子里有20多种海棠,这刷新了我的认知。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看到过垂丝海棠、西府海棠、贴梗海棠,翻看《红楼梦》的时候,被“海棠诗社”中初秋盛放的白海棠惊艳过,其他便闻所未闻了。为了了解海棠,我也得去看看呀。
那是一个响晴的天儿,“运河海棠园”几个大字在绿树的背景前光亮灼灼。正是出游好时节,到处都洋溢着雀跃的欢喜。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像是被油浸过,青翠欲滴。风从远处逶迤而来,轻盈柔和暖洋洋。叶子在风中抖动,像风铃在晃动,好像下一刻,就能听到叮叮咚咚的脆响。青草繁茂,一路铺展,那些深绿浅绿如此奢侈,像水流漫卷过每一寸土地,又像有人拿着一支如椽大笔,恣意挥洒,于是随草绿遍园子的每一处细节,眼中呈现的,就是一幅明艳的画。
花是这个时节的主色调,花枝招展,摇曳多姿。我能够认出来的海棠,都是旧识,不认识,也没什么可急的,多看看,多认认,也许回头间就能够叫出她的名字。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我偏爱的都是西府海棠。我爱她花苞小而紧实,娇俏俏探出头来,绿叶红苞,那么欢喜。豆蔻年华是美好的代名词,我却常常觉得,只有像西府海棠那样含苞待放过,才知道青春恰好的样子,就该如此妥帖又活泼。花开富贵,娴雅妩媚。海棠花伸开瓣,是优雅的淡红色,像女孩子晕了点胭脂的腮,最是那一低头的娇羞,淡淡清香萦怀,让你舍不得离开。如果变成一只蝴蝶就好了,可以流连在花间。如果变成一只小鸟就好了,可以时时来问候。见得花开,也有花瓣零落。不由想到李清照的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爱的,也是西府海棠吧?酒未醒,就惦记着问一声。我所偏爱的,要怎么时时回顾呢?拿出手机,拍下一棵棵花树,拍下一朵朵姿态各异的花。她们的气息,就留在了我的心里。
彩色的路曲曲弯弯,深蓝与橘红相配,在绿色的大背景下,鲜艳夺目。红色的木质长椅、健身器材橘色的立柱,与地上的色彩相得益彰。走累了,在长椅上坐一会儿,惬意地享受盛大的春光旖旎,还有什么时候,能比这个时刻更放松呢?
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把自认为照得略有姿色的发给朋友们炫耀一番。近旁,一位老人家拉起了二胡,旋律悠扬欢快,竟是《掀起你的盖头来》。伴着清亮的乐曲,我也不由低声哼起歌来。老人抬着头,微闭双目,无视外界的声色光影,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站在他近旁的一位女士拿着麦克风,温温柔柔唱了起来,歌声婉转,有水一般的清亮:“掀起了你的盖头来,让我看你的脸儿……”这一刻,他们是不是都记起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沧州风物文<张艳
《京杭道里图》是清代的地图,从北京到杭州,以绘画形式展现大运河沿途的千里江山。地图绢质,朴黄为底,青绿设色,图美物丰。
我在地图上慢慢寻找,寻找我的城市。手指随绢质布纹细细的肌理划动,熟悉的地方在图上一点点显现。通州、张家湾、天津卫,沿着运河向南,亭林瓦舍间,指尖停留在“沧州城”三个字上。
大运河流水悠悠,把沧州城守得安稳美好。站在河边,我似乎是一个接收器,接收汤汤河水发出的讯息。声响从眼前发出,从看不分明的河水内部的滚动中来,从头顶来,那是千年回响传出的声音:“巨龙裂地,气冲苍穹。玉带飘舞,脉畅国中。”
有人说长城是大地之诗,大运河也是。长城有二十四品,大运河也有二十四品:豪放、温婉、典雅、旷达、知性、清贵、秀美……运河与大地默契地相互守望,它们内里的自得其适,外人看不出。多少年过去,大运河依然是那条大运河。但一些秘而不宣的影像正在生成,鱼鲜浮升,河岸风景渐美,林丛渐密,人声鼎沸。
垂钓。似乎千百年来,总有人倚于岸边水处,青色长衣,一人一竿,是闲适,是点缀。与河有关的一切都很美,比如精灵般的鸟雀,河岸风姿摇曳的各色植物,弯于河上的石桥,挂在河中心的吊桥,桥边的清风楼,还有楼外的杨柳醉春烟。
杨柳。河岸最早报春的植株,枝条的婀娜多姿为运河增添几分妖娆。“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河东岸那株柳最是嫩黄,我每年都在柳丝下拍照片,背景有时是清风楼,有时是灯笼,有时什么也不衬,只是暗色的河岸。随便怎么拍,局部抑或整体,都是一幅现成的宋元小品。
芦苇。《诗经》中叫作蒹葭。叫作蒹葭的苇,摇曳了两千多年。芦苇长在运河边,自是多了几分含蓄的美,它是孙犁笔下带着韧劲儿与柔美的苇,是汪曾祺《沙家浜》里春来茶馆窗后忽隐忽现的苇,是贾平凹所言的“记住了这片可能是中国最干净的水,和水中浩浩荡荡的芦苇”。
白茅。《本草纲目》中叙述甚细:“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拎一把尖铲,挖白茅地下细细的根,小心翼翼抽出来,剥开薄薄的外衣,露出颤巍巍如凝脂的芽根。河里洗净,一截一截塞进嘴里,微微甜,有草药的香,有原野的香,有河水的清凉。
月光皎洁,银辉泻在运河,运河成了一条流动的月光河。天地、河船在月光里融化成一个整体。“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是故乡是亲人是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
水汽自河面上层层叠叠弥散开来,船缓缓行,一船明月正过沧州。
弯于河上的石桥叫作彩虹桥,越是夜晚,桥两侧越是繁华。桥,不仅有接续断路的价值,更多地承载了地理、文化乃至政治和军事的意义。
运河附近的农人在岸边开出片片畦地,种上了菜蔬,春天有新韭,夏天有水芹,秋天则垂挂着条条豆角,这些从土地上长出的经典,收收种种都是循着规律来的。
如今,这一片片畦地整治成了小公园,心里还是有一点小失落的。那时走过河边,看到水嫩嫩的刚拔上来的青菜,便会买上一把,也不知原来种菜的农人来不来小公园里散步?
天下第一庄文<秦延安
知道台儿庄,是因为台儿庄大捷;认识台儿庄,是因为京杭大运河。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台儿庄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博大的、深邃的。
这个四月,我们走进台儿庄。
运河的水就像春天的风,将台儿庄包裹在一片绿色中。那绿色是从明万历年间开启的。为避开黄河泛滥侵扰,南北走向的大运河过微山湖后,往东转了个弯。这一弯,便弯出了台儿庄“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华胜景。乾隆下江南时,称台儿庄为“天下第一庄”。1938年春,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台儿庄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台儿庄铸就了一座华夏民族巍峨的精神丰碑。
走近古朴庄严的古城,只见高耸的城门楼上,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天下第一庄”。蜿蜒的绿水包裹着城池,让青砖灰瓦的古城更添风韵。那水是运河水,我们跨过长桥进入古城,那水也从不远处的侧门进入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