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这边始终没有拿定主意,崇祯大概是自己急了,你们怕担责任,那我这个皇帝还坐不坐了,最重要的肯定是先保自己的皇位。
崇祯下定决心,让吴三桂率部回防,撤军宁远。然而都这个时候了,内阁首辅陈演还是不同意,他想让靠近皇城的这些守将在议,看看这些将军能不能守住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听到这是个人都得骂娘了,光开会不办事,你可真是个大聪明。
崇祯没有办法,此时的大明已经摇摇欲坠。听他的吧,接着讨论。就这样时间就来到了3月份,农民军已经打到宣府,不能再拖了再拖就真的没了。
朝上这时才有了统一意见,崇祯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入京勤王。接到命令的吴三桂异常高兴,他早就不想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呆了。
宁远属于关外,自然没有关内富庶,吴三桂刮不上来油水,还动不动就要被清军包围进行交战,塞外的风沙也大。
一收到崇祯给他的诏书,立马就带领将士,率领着4万精锐和8万百姓就入关了。这样一来看似大明的危机已经解决。
可崇祯太天真了,为什么这么说?从后面吴三桂的行军,就可看出吴三桂对于勤王,这件事并不积极。
从宁远到山海关有两百多里的路程,如果吴三桂真想帮助崇祯保住皇位,他就应该带领精兵日夜兼程,像袁崇焕解后金之围那样,只在一天内就抵达山海关,然后只需要一天一夜就能到达北京。
但吴三桂却慢慢悠悠地闲逛了起来,完全没有把崇祯放在眼里,一天行军50公里。他自然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勤王打仗自然是要死人的,自己只有区区四万多兵马。
等地方那群憨憨守军和起义军打得差不多了,自己再去收拾残局。这样即不用损失自己得到实力,也能捞到功劳,天下的人还得夸赞他。
结果这二百里地,被吴三桂硬生生地磨蹭了六天之久,三月十六号才抵达到了山海关。他又在那呆了一天以后,才继续向北京出发,吴三桂这种速度,很难不让人以为他真的是去勤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