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给沟通往来的桥赋予了美好的期望。其中突出表现在对桥的命名上。比如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福建晋江的“安平桥”名字至今沿用。
还有的桥直接表达感情。如西安的灞桥又名“销魂桥”。因为东汉人送客至此,总折柳赠别,不胜依依。唐代王之涣诗曰:“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代葛一龙也有诗云:“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
在四川广安还有座“至喜桥”,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从吴入蜀,山路险峻难行,到此开始平坦宽阔,因而命名此桥。
中国古代建桥,有时审美目的甚至超过了实际功用,尤其是在风景优美的园林里,桥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为风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在江南水乡,功用和审美兼具的小桥比比皆是!
江苏吴江有一座小桥桥身环如半月,形似垂虹,就叫“垂虹桥”。宋代王安石写有《垂虹桥》诗:“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浙江绍兴有个“春波桥”,贺知章有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意丰盈的古桥,还有的名字比较古怪。如江苏扬州的“二十四桥”,唐代杜牧的诗最出名:“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南宋姜夔也有词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