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鱼儿
鱼儿是用梨木磕儿磕出来的,过年炸的鱼儿和蒸饼里的鱼儿不一样,个头小得多,七月七串巧饽饽的时候,最下面串的就是鱼儿,不过是“炼”熟的。其实不独有鱼,也有狮子、麒麟等瑞兽,福禄寿禧等图案,讲究点的鱼还要分鲤鱼和金鱼,分别寓意“鲤鱼跃龙门”和“金鱼(玉)满堂”,再磕几个莲蓬就是“莲(连)年有鱼(余)”。面里要加点糖,吃起来甜兮兮的。磕出来的鱼儿要直接放油里炸,炸得饱鼓鼓的,看着喜庆。那时的人不肯浪费,过七月七磕的巧饽饽有挂在墙上没吃完的,也要拿来炸一下,这个吃起来就有些费劲了,得啃。这些都归入“炸鱼儿”之列。
“炸花儿”是炸制几样不同花式零食的统称。
“炸麻花”的面不能用水和,要用鸡蛋和,再加上白糖,这样吃起来又香又甜又酥脆,溲好的面切成均匀的长条,在面板上搓成合适的长度和粗细,左手按住不动,右手继续搓,搓出麻花绩儿,然后左端拿起放三分之二处成一绳圈,右端拿起穿入其中,两手拿着一拧就可下锅炸了。
“炸掏花”用的面和炸麻花的差不多,不过要硬一点,这样炸出来更酥更脆,先擀成薄片,再切成长条状,两片摞在一起,竖着用刀划上三刀,中间一刀要稍长一点,然后两端分别从中间切口处穿入拉直(黄县话称为“掏过去”),就可以下锅炸了。做时要掏过去,炸后如花绽放,所以称为“掏花”,“花”轻声减音,“ua”读作“u”,“菊花”“黄瓜”都是这样读的。有的地方称为“套环”,北京人称之为“排叉儿”,读起来有一股浑不吝的皇城根儿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