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锻炼腰最好方法,40岁练腰的软度的方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04:53:31

40岁锻炼腰最好方法,40岁练腰的软度的方法(1)

陈金栋表示,避免和减少积累性损伤是预防腰椎疾病的关键。

腰痛是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的经历。现在不少年轻人用“二三十的年龄,七八十的腰”来形容自己的“腰龄”,腰痛问题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常见。很多人去医院一检查,发现自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

清远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骨科一区主任医师陈金栋表示,腰椎疾病一般都是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受到积累损伤所致,而积累损伤又是腰椎加速退变的重要因素,避免和减少积累性损伤是预防腰椎疾病的关键,建议少大幅度弯腰,少搬重物,避免久坐,尽量避免蹲着干活工作。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人体的脊柱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以及骶尾椎组成。脊柱的椎体是一节一节组合成的,这样的组成有助于人体的活动度。在两根椎骨之间有一个“软垫”用来缓冲脊柱上下的压力,这个“软垫”就是椎间盘。

椎间盘像是一块软软的弹簧垫,外围有纤维环,纤维环包裹着里面的髓核,髓核是一种类似于凝胶一样的东西。“脊柱在运动时,椎间盘会随着动作的改变发生变形。当我们的脊柱前屈时,椎间盘前半部分会被压扁变薄,而后半部分增厚,髓核向后移动;脊柱后伸时则相反。”陈金栋说,外围的纤维环破损,里面的髓核突出来压迫后方的神经所引起的症状,就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这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

需要明确的是,腰椎间盘突出不等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多成年人都会有腰椎间盘突出,只有严重到一定程度,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才叫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进行治疗。

在很多人印象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病好像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但其实也有很多年轻人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亿人腰椎间盘出了问题。其中,20—40岁人群占60%以上。

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年轻人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此,陈金栋解释,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而失水会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高发人群大部分是中老年人。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人群已有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司机、白领等因为各种诱因,被腰椎间盘突出所折磨。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外伤、过度负重、不良体位、妊娠等。

外伤,如急性损伤、腰扭伤等,容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体力劳动者和肥胖由于过度负重,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高发人群。经研究发现,正常人如果负重超过100千克,就容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因为负重会使椎间盘变窄、压力增加,向侧方突出。

另外,现代年轻人喜欢跷二郎腿、“葛优躺”刷手机,工作时又长时间坐着不动,腰椎长时间承受高压力,会出现下沉与缩短情况,导致身体中轴线出现后移情况,不仅影响体态,也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会引起腰痛腿痛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就是腰痛。陈金栋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发生率约91%。由于纤维环外层及后纵韧带受到髓核刺激,经窦椎神经而产生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大部分患者还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急性期尤为明显,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显,因为前屈位时可进一步促使髓核向后移位,并增加对受压神经根的牵拉。

“除了腰痛还会有腿痛,就是下肢放射痛。”陈金栋表示,虽然高位腰椎间盘突出会引起股神经痛,但临床少见,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如果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神经,还可能会导致肌肉瘫痪,引发运动功能障碍。

腰椎间盘突出症还会引起马尾神经症状,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或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不过,这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少见。

有患者疑惑:反复腰疼,是不是就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此,陈金栋表示,腰疼不一定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疼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有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症等都可能引起腰痛。其中,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样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病种,而且两者之间也有联系,这两种疾病有时候会一起被查出来。

腰椎管是容纳脊髓神经的通道,位于腰椎间盘的后方。当腰椎间盘向后方突出,就会挤压椎管,造成椎管狭窄,椎管里面的神经受到压迫,会引发一系列症状。这种情况,检查出来的结果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伴发,并且腰椎间盘突出是椎管狭窄的原因。所以,腰椎管狭窄症也会有腰腿痛的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虽然经常伴发,但是二者区分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而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因素就比较多,包括腰椎间盘的突出,双侧的小关节肥大、内聚,黄韧带肥厚,椎管滑移,腰椎部位各种炎症等,所有能导致椎管狭窄的病理性的问题都可以导致腰椎管狭窄。

部分患者可以经非手术治疗缓解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两种疾病虽然很相似,但可以通过检查明确诊断。患者在感觉到腰腿痛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做检查明确病情。如果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者腰椎管狭窄症,是不是要做手术才能恢复?

陈金栋说,腰椎间盘突出症一部分患者可以经非手术治疗缓解或治愈,其治疗原理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回复原位,而是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而缓解症状。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症状较轻,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

对于包容性的突出,还可以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骨盆牵引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理疗和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可以减轻椎间盘内压力。值得提醒的是:对于纤维环已经破裂、有游离或脱出移位髓核的患者,不建议进行按摩或牵引。

如果病史超过三个月,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虽然是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明显,患者难以行动和入眠,处于强迫体位者;合并马尾神经受压表现的患者;出现单根神经根麻痹,伴有肌肉萎缩、肌力下降;合并腰椎管狭窄者,这些情况都建议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通常经后路或侧路腰背部切口,将部分腰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腰椎板间隙行椎间盘髓核切除。合并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者,需要同时行脊柱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用药、改变活动方式、应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闭。比较有效的理疗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疗法、腰肌强度锻炼和无氧健康训练。骑静止的自行车对有些患者很有效,这种锻炼腰呈屈曲位,多数患者能耐受。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如果间歇性跛行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的建议手术治疗。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一般会加重。大家也千万不要等到出现下肢肌力下降、足踝抬起来都困难的时候或者大小便出现问题了再做手术。如果出现这些问题再做手术,手术效果也是不理想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叫做腰椎后路减压术。通过手术将导致腰椎管狭窄的病理性的结构进行切除,必要时再进一步进行椎弓根钉固定,使患者能够早期下地活动,尽快地康复。

近年来,脊柱外科技术发展迅速,有很多先进的手术设备如脊柱侧路镜(椎间孔镜)及后路内镜系统(脊柱大通道内镜)、脊柱手术导航系统、碳纤维床、三维C臂、超声骨刀等,目前大多数脊柱手术采用的微创手术,也就是脊柱内镜技术,这种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比较小,出血比较少,不需要内固定,患者术后恢复快,一般术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行走。但不是每一个患者都适合这种技术,需要根据患者的CT、X线片以及磁共振来确定是否适合微创技术。

避免久坐利于腰部保养

手术和非手术疗法各有其适应症,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取决于不同的病理类型和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保护腰椎呢?

陈金栋表示,腰椎疾病一般都是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受到积累损伤所致,而积累损伤又是加速退变的重要因素,所以避免和减少积累性损伤是关键。

保持正确姿势。由于日常的站、坐、卧、行等姿势不科学,使腰部处于一种不正确的生理状态,进而使大部分人群患上腰椎病。脊柱不正,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隐伏根源。因此,要避免跷二郎腿、含胸弯腰驼背等不良坐姿。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站立活动,减少久坐不动。

防止过度劳累。如果经常搬较重物品,或经常蹲着工作,腰部的超负荷使用必然会造成腰部肌肉、韧带和关节等损伤而出现腰、腿痛。所以,注意不要让腰部过于疲劳,以免诱发腰椎病。

注意合理用腰。提重物时不要弯腰,应该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尽量减少大幅度弯腰。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动作者,应定时做伸腰、挺胸活动。

日常要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但要注意锻炼时压腿弯腰的幅度不要太大,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造成椎间盘突出。长期使用腰围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带来不良后果。

对于腰部的保养,尽量做到以下四点:少大幅度弯腰,少搬重物,避免久坐,尽量避免蹲着干活工作。

健康知多D

如何区分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都有腰腿痛的表现,患者很容易混淆,应该怎么区分?

“确实,这两种疾病较为相似,但也有几个比较典型的不同点。”陈金栋说,首先好发年龄不同,腰椎管狭窄症多发生于中老年,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病理变化也不同,腰椎管狭窄一般分为多个阶段的狭窄,它的病程一般也较腰椎间盘突出症长。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不单纯是椎间盘改变,而且还有关节突、韧带等其他结构的退变、老化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容纳马尾神经和神经根的腰椎管空间狭窄而致神经受压出现症状。

两者之间疼痛症状具有差异性,也是最大区别点。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不具备间歇性跛行,主诉与客观检查不符、腰部后伸受限三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屈颈试验和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阳性,而腰椎管狭窄则为阴性。

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就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患者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

间歇性跛行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腰椎管已有狭窄的病理基础上,因直立时神经根的压力负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时下肢肌肉的收缩活动进一步促使椎管内相应脊神经节的神经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继而静脉瘀血以及神经根受牵拉后,相应部位微循环受阻而出现缺血性神经根炎,从而出现腰腿疼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当患者蹲下、坐下或平卧休息后,神经根的压力负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动时的刺激来源,脊髓及神经根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因此症状也随之减轻、消失。再行走时,再度出现上述症状,再休息,症状再缓解,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形成了间歇性跛行。它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临床特点之一。

此外,腰椎管狭窄症在影像学上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明显的区别,即腰椎管狭窄症在CT、核磁共振、脊髓造影等检查时均显示椎管矢状征小于正常,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无。二者是单独的两种疾病,但同时还有一定联系,可以相伴发生,而且伴发比例相当高,这也是人们易将二者混淆的原因。

文/图:陈之瑜 黄剑琴 彭可明 何京鸿 清医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