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I 」这东西就是像素密度,代表屏幕的每英寸中有多少像素数量。数值越高,画面越细腻。
大致有个简单计算公式,举个例子:
一块 6.67 英寸的 1920x1080 屏幕,它的 PPI 大约是 330;如果换成同尺寸国产厂商们的 2K 级屏幕( 3216x1440 ),那么 PPI 就应该是 528 左右。
这也是常规认知中,分辨率越高画质越好的原因之一。
但 iPhone 不一样,他们习惯了用像素密度做标准制定屏幕,而不是和分辨率相关的整体像素数量。
当年乔布斯发布 iPhone 4 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概念:
他们把 960x640 的像素放在了一块 3.5 英寸的屏幕内,使得这块屏幕的像素密度达到了 330 PPI 。。。
然后说对于手机而言,在正常的观看距离内,屏幕像素密度能达到 300 PPI 以上,人的视网膜就无法分辨出像素点了。
这种超过人眼识别极限的高分辨率屏幕,就是大家俗称的 “ 视网膜屏幕 ” 的开端。
自此之后,苹果的历代产品屏幕都保持在 326 PPI 以上,并形成了一项自家的产品标准。
这就苦了当时的安卓阵营,只能硬着头皮将不符合视网膜屏幕标准的产品迭代到 1080P,才稳住了局势。
后来手机屏幕从 LCD 发展到 OLED,苹果又设定了符合 OLED 屏幕的像素密度标准 ( 458 PPI ),并且一直坚持至今。
LCD像素排列
和OLED像素排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