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丧 开吊之前,要向死者的亲戚朋友发出治丧通知,谓之“报丧”,俗称“报信”。旧时,一般由死者的儿子或侄儿担任报丧者,现今一般由家中人、族人或他人代孝子报丧。报丧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报丧者亲自到亲戚朋友家中,无论长幼,孝子要先给报丧对象磕个头,如他人代孝子报丧就不必举行这一礼节。报丧人要把死者的时间,原因和吊丧、安葬时间向报丧对象说清楚。报丧人要懂礼节,死不能说死,只能说“老了”或“病故”或“逝世”。吊丧的日子称为“正丧”,出殡的吉日子称为“送”或“安葬”或“下湖”。丧事办的大的称为“开丧”和“送大殡”,丧事办的小的称为“不开丧”或“不大送”,俗称“清吊”。汇报完毕,立即赶路,向他人报丧。
二种形式:以“讣闻”或“讣告”的书面形式,派人送去报丧贴,报丧贴要写死者逝世的时间、原因、开吊、下葬的日期。其格式大体:旧体式:“讣告,不孝男罪孽沉重,不自殒殁,祸延先考(先妣)大人(孺人)×× 殁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内)寝,享年×岁,居家儿孙待奉于侧,亲视含殓,定于×年×月×日举行丧礼,倘蒙吊唁,哀感之至,不孝男××泣血颡嵇”。新体式:“讣告,先父(妣)×××于农历×年×月×日×时,在家病卒,享年×岁,定于×月×日在家设奠,谨此讣闻。哀告,×年×月×日。
吊唁人,接到报丧通知后,准备吊唁工作,不同的亲戚和关系友人采取不同的吊唁准备:
1 死者女儿准备棺衣、纸扎、幛布、火纸、礼钱、花圈。
2 死者侄女、兄妹姐弟准备:幛布、火纸、礼钱或花圈。
3 亲朋好友准备:幛布、火纸、礼钱或花圈。同时吊唁人要通知亲近家族即叔堂兄弟、纵堂兄弟,准备和主吊丧人前往,一同吊唁,俗称“随客”或“挂客”。报丧不得捎口信、传口信。
开吊 开吊即“开丧”,也是“开门”送殡,一般在大殓之后开始。开吊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出殡的前一天的上午,主要是亲戚、仁兄弟、亲朋好友吊唁,时间大体从上午8点多至下午2点钟左右,这部分人破孝吊唁,并招待酒饭。下午5点后,至晚10点前一般是庄亲庄邻吊唁,邳北一般是一刀火纸,邳中部和南部过去一刀纸,现今用10—20元钱折奠。不破孝吊唁,不管饭。如果有事或路远当天没赶回来,可以在第二天未出棺之前或出棺路祭时吊唁,如果当时不知道丧事,而后知道丧事,也可以带一刀火纸到孝子家坐坐,说明情况或安慰孝子家人悲哀的情绪,作为补吊,补吊年三十前都可以进行。一般到长子家中为主。吊唁以男性为主,如亡者是女的,左邻右社的妇女可持一刀火纸去吊唁,以表哀思,必在正丧之前。
开吊 这天是丧事较繁忙的一天,也是亲戚朋友易于见面认识的时间,更主要的是显示吊唁礼节的时候,成服要慎重,要遵循规矩习俗。成服本身就直接显示了亲情的远近厚薄。破孝是事先孝子与总事人商定好的,破到什么亲戚就成服到什么亲戚,破什么样的孝就成服什么样的孝,不能破格,不能有厚薄之别。但破孝于否和破孝多少,据丧主家境而定。
戴孝人 也要遵守习俗,不能乱戴孝:⑴一般朋友同事或平辈人戴孝,胸前只戴布条;⑵远房近门的人和略远一点的亲戚好友,可以戴孝帽子,平辈和年长者不戴;⑶死者的女婿、干女婿、侄女婿戴孝帽、孝裳和系腰孝带,尤其是系腰要拦腰横系,这是女婿的和干婿孝服定格形式。但侄婿系腰略窄点。与女婿同,而且系腰。⑷死者的孙婿、外孙婿戴孝帽、孝裳和孝攀巾,孙婿孝攀巾要从左肩至右斜攀系在腰下外孙婿从右到左,这也是孝服的定格形式。⑸死者侄妻、孙妻戴孝,是孝巾(搭头)孝裳,妹妹可以戴搭头孝巾。戴孝要戴正规,不要歪歪斜斜或戴倒了。也不能因天热、天冷就随意不戴或戴在帽子里面,否则受到别人的讥笑。
吊唁 吊唁是吊唁者施跪拜礼或其他礼仪的主要仪式程序。吊唁又称吊孝,俗称烧纸。一般平辈鞠躬,晚辈跪拜,尔后痛哭入灵堂。机关人员或战友用新式的吊唁仪式,即致三鞠躬礼或致默哀。吊唁时有亲族的晚辈们列跪在灵棚两边陪奠,俗称跪棚,以示家族晚辈对老的哀思,也表示家族人丁兴旺,增加了吊孝仪式的氛围。吊唁时要奏哀乐。如果是长辈只登记礼钱,可以不举行吊唁仪式。
邳州的吊唁仪式大体分为如下程序:
1祭礼 死者的近亲,特别是姻亲,如死者女婿、侄婿、娘家侄等,可抬礼盒,并带挽联、火纸、帐布礼钱。现今邳北一带仍有这种习俗。吊唁这天,抬着祭礼盒子,内有三牲祭品(鸡、鱼、肉)和四八式(四碟八碗)、八八式(八碟八碗)及糕点果品。也有出钱包祭的,由主丧家代为料理,祭品生熟参半,以三牲为生,另加礼钱。
现今的祭礼不抬盒子,以花圈、花篮、幛子、礼钱为主了。
2奔丧 奔丧是未吊唁之前,可以是头一天,可以是当日吊唁之前的一种习俗礼节。吊唁者可丧哭躬身,右手遮眼罩穿过灵棚向棺前奔去,跪哭在棺头前,痛哭一会或孝子止哭后,在棺左与孝子略谈悲哀之情,述其未来看望之因等,然后离开灵堂,准备吊唁烧纸。奔丧一般为亲近族中人、娘家人,女婿、干女婿、侄女婿、孙婿等。一般吊唁者,不举行这一仪式。
3吊唁仪式程序
(1)该奔丧者应先奔丧,奔丧者为亲戚或大多数为晚辈。
(2)到内柜登记处登记祭礼、献祭礼,如花圈、花蓝、幛子、礼钱、火纸等。
(3)成孝。承孝人将“孝服”跪送到吊唁者跟前,吊唁者在灵棚前叩首后披戴。
(4)由领孝人或司仪者带入灵棚。
(5)行吊孝礼,如九揖九叩、二十四拜等。
(6)嚎哭奔入灵堂,跪在棺前后礼毕。
(7)入席。
(8)辞行。吊唁人出村后,可将孝帽脱下撕开。
4吊唁叩奠礼仪种类
邳州的跪拜礼吊唁,隆重而复杂。一般有三种仪式:一种是“吊唁礼”;二种是“辞灵礼”;三种是“路祭礼”。开始行祭孝礼前,须作好心理准备,当执事者或司仪大声喊“××客,请烧纸”时,要整理衣冠,稳步走上祭桌前,不可慌张。尤其是新客,看热闹、看挑刺的人围得水泄不通,稍有不规,立刻哄起嗤笑声,以致窘态百出,甚至会引起脚手发抖,而更乱了套数规则。
跪拜礼一般有五种:一是“四个叩首”;二是“九揖九叩”;三是“四勤四懒”;四是“三拜九叩”;五是“二十四拜”。
九揖九叩 礼者肃立,一揖,下跪后一叩首,起身肃立;一揖,下跪一叩首,又起身肃立;一揖又下跪,又一叩首,再起身肃立;再一揖,再下跪,再一叩首,共四揖四叩。如奠酒,俗称奠桌头,奠者起身,陪奠客人首叩地不起;奠者可跨步向前,至跪枕处(如陪奠中有年长者,可转身后拜一揖,再转身)下跪,上香,祭菜肴果品,祭酒水、祭纸钱后,再一叩首(身后陪奠也一叩首后也起身)起身退回原位,一揖;然后又分别四揖、四叩首;最后一揖后,哭奔灵堂棺前,礼毕。这种叩奠礼共有九个揖九个叩首,又称为勤九叩或双四勤。
懒九叩 礼者肃立,一揖,下跪,一连四叩;起身肃立,一揖,又一连四叩首;起身肃立,一揖,哭奔灵堂,礼毕。
如后有陪奠(即挂客)须祭酒叩奠。四叩首后,陪奠不起身,奠者起身,如陪奠者中有长者,奠者可转身后拜一揖,又转身跨到跪枕处,下跪,祭奠香酒后一叩首,起身一揖,身后陪奠者随起身一揖,后退复原位,再连四叩首一揖,哭奔灵堂。也有的只叩四个头的,即一揖跪下,四叩头,起立,一揖,奔丧,只用一般人员。
四勤四懒式 四勤四懒也是九叩,是“勤九叩”和“懒九叩”的结合。即肃立,一揖,一叩首,复四次,起立一揖,又连四叩首。起身一揖,哭奔灵堂,如奠酒与上面奠酒同。
三拜九叩 一揖,跪下三叩,起立;一揖,跪下,三叩首,起立;又一揖,跪下,再三叩首又一揖。叩拜完毕,哭奔灵堂前。吊唁者哭奔灵堂前时男从右门入,女从左门入。躬身子,用右手遮双眼,口哭喊:“大爷或大娘”,声音低沉。亲戚大多还跪在棺头前哭几声,或者和孝子略陪守灵一会,多数只是左门入,一绕从右门出。叩首时,左手压在右手上,头呛手上,起身弓膝时或下跪时先后拉左腿,右手压左手扶立膝,起跪时左手压右手扶先起的左立膝。
二十四拜。 俗称二十四拜一哆嗦。一哆嗦即象舞台上戏子甩龙袍姿势,右手向后一勾甩,左手臂向身前一打摆即可。二十四拜图示:
说明:
×揖
○叩首
—挪步
一哆嗦
→哭奔灵堂
不管施哪一种奠礼,奠酒者在中间,面北右为长者,左为次辈,后排从右至左按长幼或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司仪向孝子喊:“点火”,随后施奠礼。哀乐起奏。
奠酒者在祭奠时,动作要稳重,自然而肃哀,其举动宜稳慢,不宜急匆。每祭奠一种祭品,都要从右至左向地作破祭行为状,而在胸前向上举起,过头顶再向左滑动,尤其是香、铂、纸钱更应起过头顶。
祭奠到纸钱时应叩首,口中要哭听喊一声“大爷”或“大娘”表哀痛。
奠酒前,要到沐盆中,将沐巾拿起抹一抹,擦一擦手,以示以清洁之手来祭奠先人、神位。并整齐衣冠。
哭奔灵堂棺前时,主奠人应跪在棺前,俯地痛哭,边哭边叫称呼,以示悲恸。稍时止哭,向孝子慰问,以作哀悼心情。
叩礼毕,司仪要敲一下磐钟,高声喊“谢”或“谢客”,以示礼毕。哀乐可停。守灵孝子点燃纸钱陪哭。
5吊唁时其他礼仪
接纸礼 接纸礼由接纸者施礼。接纸者坚守在大门外邻近,发现有前来吊孝的客人,要迎上几步,将花圈、花蓝、火纸、幛布等从客人手中接过来,并施以半跪礼,即一腿跪的,一腿曲跪式。接过祭品后,引客人到内柜处,等候登记落账。
承孝礼 执承孝者,手端承孝筐(即针筐子),坚守在大门口。登记完毕的吊唁名单交到司仪手中,司仪高声喊“××等人承孝烧纸”,吊唁者聚在门口承孝。执承孝者,以半跪姿势,双手将孝高挚于头顶,让吊唁者接孝,成服,然后去灵棚吊唁。有的成服者接过孝服后要到灵棚或灵堂叩头后才戴上。同时,挂幛子的人员将吊唁者带来的幛布,挂在宴客棚里。挂幛子是邳州习俗,是吊唁人的脸面,也突出了吊唁人的知识水平。过去的幛心子,都是自己在家中写的,不会写的,也要找老先生代写,过去挂幛子在会客室中,是文人的去处,从挽联内容、书法、格式、幛布优劣等,显现某某吊唁者的知识水平及修养。
谢客礼 谢客礼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司仪在吊唁者行礼毕时,敲一下磬钟,高喊“谢”或“谢客”,这是礼毕谢客礼。
二种形式,一般是在宴席上菜上齐后进行,是孝子(长子),由总事扶持到宴席前,向在坐亲戚朋友、客人施叩首谢客礼。总事持扶孝子来到宴席前,高喊“感谢亲戚、朋友、庄亲、八方宾客——叩首”,孝子跪拜叩头,全场宾客肃立,礼毕后宾客坐下,而后稍饮酒吃饭。这是孝子向宾客谢客礼。
三种形式:谢客者,有的也由接纸者担任的,坚守在大门口,当客人祭典后,走出大门时,谢客者施半跪礼向宾客谢意,这是族人向宾客谢客礼随之族中人引客人入席。这三种形式在邳州大部分地区延用。
避孝礼。
避孝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戴孝的人,除了到丧事家较亲近的家属家中(如堂兄、胞兄或纵堂兄)不脱去孝服之外,其余人家中都不可以戴孝入门,都要把孝脱下,装在口袋中,才可以去家中。以免给邻人带去晦气。
二种是所有吊唁的人,都不能再走亲戚串朋友,有事可另天再去,或脱孝后将议事的人叫到门外交谈。
三种是吊唁者一定要在离开丧主家较村人看不见的时候,或离开村庄后,才可以脱掉孝服,孝帽子也要随之拆开。如果不遵守这个礼节,将受到事主和邻人的讥笑。孝帽钉线、和孝?系带要拆除,否则把晦气带回家中,不吉利,要受家中老人们的训斥。
哭道礼 哭道礼一般是死者出嫁的姑娘、姐妹女儿、干女儿、侄女、孙女,或娘家的姊妹、侄女或亲戚、朋友、村邻的女客,多行“哭道礼”。“哭道礼”有真哭和佯哭。女儿、侄女、孙女、姐妹等多是真哭,有的是从婆家一路哭来,但不进村不大声哭;有的是一进死者村就哭着来;佯哭的只是到死者房前屋后不远处哀嚎哭着走来,光哭嚎而无泪水,只是用手巾遮住脸就行了,以挡众人眼目。“哭道礼”是亲人亲朋好友对亡者表示亲近的哀丧,表示对亡者的思念之情。同时“哭道礼”也给丧主家的女眷们提示迎客、接纸的信息,丧主家的妇女听到“哭道”声,就会马上走出门去迎接、接纸。这样就行成了男接男客,女接女客的习俗;这也是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所形成的习俗,并延习至今。
点汤 点汤俗称“豁汤”,也称“泼汤”或“泼迷魂汤”,也有称之为“报庙”。点汤要到村中土地庙处,没有土地庙的,在十字路口暂时设立一处土地爷神位。即用三块土坯或二块瓦砖,立在十字路口处,用火纸折叠成“圭”形土地神牌位,上面用墨书“土地爷之位”,竖插在地上或贴在砖上,立在路口,暂做土地庙。
点汤 点汤,一位老人去世,可点汤3遍;二位老人相继去世,可点汤5遍。时间为每日早、中、晚各一次。点汤时本族男女、亲戚、朋友、宾客同往,所戴的孝都要戴上,并抬着“汤水罐”和火纸钱。“汤水罐”有由儿妻子抬的,也有由侄妻子抬的。“汤水罐”为泥瓦罐,内盛稀粥,稀粥一般为谷米做的,也有用大米做的,稀粥只一次做成,放在罐中,要在全部点汤结束时才可浇完,中间不许加汤。因此,点汤者要少点,稀稀拉拉的几步或十几步从罐中舀一点向地上点泼,以防未点完汤而罐中缺了汤水。点汤罐中放一把勺子,要用鲜柳木棍抬着。
点汤时是很隆重的,一般是显示本族人多、客多的时候,也显示了丧事者的情缘。点汤队伍一般很长,孝子儿媳披麻戴孝,男宾、女宾都要戴孝,远远望去,一片白色,好似银龙。点汤的队伍顺序和程序一般是这样安排的。
孝子在前,按孝子长幼序次排列,长子在前,如孝子中有早逝者其哀棍可由其中一位孝子代拿,也有由长子代拿的。哀棍称“拉哀棍”,必须一头手持,一头着地;也有用双手捧哀棍的,孝子要把腰弯下去,不许抬头挺腰。同时,所流的眼泪和鼻涕也不许用手擦,要让其自然垂落,以示孝子悲哀之情,也有称,给老人去西天路上洒下了金豆子、银串子,也有的称给儿孙流(留)下了金豆子、银串子等财富。一般孝子的长子由领丧者扶挽而行,行走要慢,而且是边哭边走。所到路口都要停下、跪下,烧一点纸,以作为对散鬼送钱,而后再前行。其后为端钱筐子的一位老妇人,双手捧端放火纸的筐子。端钱筐子后紧跟着打“影不旗”的孙子,接着是抬“汤罐子”的及儿媳、女儿、侄媳妇、其后为本家族者、女婿、侄婿、孙婿和亲戚朋友等。
在过去,抬汤罐前边还有诵经念佛的道士,一边走一边手敲道具,默默诵经,或在土地庙处和回到灵堂处分诵经文,以免灾情,超脱苦难。
圆庙汤 点汤从灵前开始点浇,一直点浇到土地庙处,还要在土地庙处,上香烧纸,点浇圆庙汤;即全体点汤人员围跪在土地庙周边,给土地爷上香、烧火纸,烧纸后,再转三圈,而后由原路点浇回去,一直又点浇到灵堂,并跪在灵堂前哀哭一阵,才算结束。结束时,“汤罐子”和抬棍及“影不旗子”再放在大门口处,与“百岁纸”放在一起。
完汤 也叫圜汤。即是最后一遍点汤,除了在庙场处圆汤外,就是在回来的路上,不走原路,而绕道走回灵堂处。最后一遍点汤,第一要把罐中汤全部点完,第二要把点汤罐子砸烂,把抬汤棍折断,谓之“斩哀汤”;意为“有了这回无下回,汤罐都破了”,认为主家人亡了是毁家 最大不幸;以破作破除禳实义。其地点有两处,邳州有的乡村在土地庙处,有的在家门口。方法:把汤罐子倒放,用勺子在罐底处砸个大洞,或砸碎;把抬汤棍折断。把“影不旗子”同纸钱一起,在土地庙处烧掉,回到灵堂处哭一阵,完汤结束了。
7破七 破七也称“破欺”,又称“做七”,即亡者有一七,就有一难,孝子为解脱亡者阴间之难,便履行送幂钱贿赂阴间鬼神,俗称“破期”。“破”是“免去”之意,这也是过去诵经者或道士编出的一种骗钱的方法,破七有二种方式:
棺头破七 ⑴主持破七的巫汉神婆,先糊好幂旗,其旗用红、绿、蓝、黄、黑纸糊成。其中有一面三角黑旗为大旗,其余为红、绿、黄三角旗,三角旗糊在秫秸梃子上,一七糊一面,共糊五色旗49面;然后插在盛有五谷杂粮的斗中,并将插旗的斗放在灵棚祭桌前。
⑵破七者。参与破七的人是孝子、儿媳、女儿、孙子等一家人。程序方法:①、拔旗:即拔除亡者阴间苦难。一家人围绕斗旗绕走,一边哭,一边绕圈,一边从斗中拔出1杆旗,拔下来的旗交给巫婆,同时,往斗中投放钱币。如果有诵经者,诵经者在旁边击器而诵经,现在只有喇叭在吹奏哀乐。斗中的一面黑色大旗,留在最后拔,而是由孝子长子拔,拔完黑旗,就等于去掉阴间苦难了。②、烧旗:拔下来的旗,收在一起,放在祭桌前与纸在一起烧了,但黑旗留下。在拔旗时有的还拔一杆喝一口高粱壳子水,称苦水,意是儿也替亡者饮尽苦难之水,以表孝心。③、断桥:巫婆用砖瓦在祭桌前搭一座名为奈何桥,在燃烧五色旗的同时,让孝子口喊“爸或妈过桥”,连喊三声,巫婆在孝子喊完之后,手持石刀将奈何桥砸断,以断苦难之根缘。④、沉大旗,把黑旗投入井中,以作危难永沉水井中,而不附身。斗中五谷杂粮,留作第二天入葬时撒在墓穴中。“破七”,因“犯七”而由巫婆神汉施用的解除法的巫术,以避忌讳。如果烧七之日恰好与农历日期相同,分大小月,如初七、十七、二十七等,那就是“犯七”。一月内只有初八、十八、二十八日亡者不犯七。其余皆犯七,破“犯七”要诵经拔旗,旗与“七”、“欺”音谐,“拔旗”有“拔欺”之意,破除解除阴间的大苦大难,这也是旧时巫汉神婆搞迷信挣钱谋生所想出的门道,孝子闻听“犯七”,必请巫汉神婆施行“破七”,以表儿女孝心。
五七日破七 有的在烧五七纸时,请巫婆破七,在丧主家做法,同上,而后去烧五七纸。据说不给亡者破七,亡者在阴间受人欺,扛黑旗,抬不起头而受凌入大罪,而不能超渡。
“破七”习俗始于唐初,唐李世民临终前首嘱太子,死后每隔七天须由亲人为其摆一次荐宴,烧一回纸钱,前后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灵魂得以顺利超渡。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有六道流转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终缘,则可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瑜珈论》)。这七个七日中,必须举行超渡,祭奠,这是佛教的“生缘说”催生做七的习俗。另一种说法缘于道教的七七四十九日炼丹即成之说,人也如此。第三说源于“魂魄聚散说”,人之初,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四十九日魄散。邳州做七乃以佛道说为依据,目的是使亡者魂魄散尽而超渡,免以阴间受难受罪;这也体现了民间孝道的伦理观念。实则,活时多孝敬,才为伦理孝道,亡时采用孝道的巫术,只能是演戏给邻人看罢了。
8 辞灵礼
装盘钱 装盘钱,俗称“装褡子”,即用黄纸糊成一个大纸背褡子,用金银泊捏制成元宝钱,用火纸剪成方孔钱,放在编筐内。一般在是庄邻都烧完吊唁纸后,十二点钟左右的夜晚举行。
主持装盘钱的多是诵经者,也有村中专吃这行饭的人,或懂这行道的捏瓷者(端碗的)担当。其地点在灵棚中进行,始终由哀乐伴奏。
参加装盘钱的是孝子、儿媳、女儿等亡者最亲近的人。
首先奏哀乐,并把褡袋、纸钱放在奠桌前;孝子、儿媳、女儿戴孝围跪在褡袋及纸钱边,边哭边往袋中装纸钱、纸元宝,而且边往袋中放钱币(即人民币),但装褡子不要装得急,一是让儿女们多哭一阵,以示哀痛,二是让儿女好往袋中多放一些钱币(人民币),以示对亡者的疼爱,让亡者阴间生活美满,有钱花。三是主持者以此多捞一点人民币,俗称“喜钱”或“小费”。直至把所有的纸钱、纸元宝装完才算结束。有的为了不让主持者得“喜钱”,便大把大把的装,因为“装褡子”的底钱20元,怎么给都行。
装盘钱的褡子袋,在送盘缠时在路口烧掉,是儿女们给亡者的路费钱和阴间的生活费或财富。这种习俗在邳州大部分地区延习,而邳北普遍流行。实则装进去的人民币,过一会,巫婆便倒出来,拣后重新装纸钱、纸元宝。
辞灵纸 辞灵纸又叫家奠,装完盘钱后,即烧辞灵纸,也称“辞灵礼”。辞灵纸按顺序烧,而且十分隆重,辞灵纸很多邻人宾客都要挤满院子,看烧辞灵纸的人的礼规如何。一般烧辞灵纸的宾客也拿住性子使出自己所掌握的礼规,不紧不慢的施跪拜礼,有四勤四懒,有九揖九叩,也有二十四拜。其顺序是孝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女婿、亲戚、朋友等宾客。孝子、儿媳和女儿因过于悲痛多由司仪持扶进行。辞灵纸吊唁主宾客必须加奠叩礼,有时为了隆重起见或戏落奏乐队,还一个一个进行,时间有时长达2——3小时才结束。
送盘钱 辞灵纸烧后,就开始送盘钱,即送盘缠钱,也称送纸钱或送冥资。在烧辞灵纸后进行,由孝子一人(长子)手捧钱褡子及纸钱,由主事人扶持引路,随着是亲戚、朋友等男客,其中一人担两桶水,一人抱一些麦草(一是易燃,二是作金条)一路奏哀乐。在村头十字路口,把麦草、钱褡子、纸钱放在一起点燃。孝子跪在火旁口喊“爹或娘,收钱了,”连喝三声。主事人一边用树枝条挑动纸钱助燃,一边念叨:“天南的、海北的、八方鬼神都来使钱了。”快烧完时,主持人将水环孤形泼在火堆三周,留一周缺口对外。这时孝子和送盘钱的人都跪地叩拜,以作送行,礼毕哀乐停止,大家默默地回家,以待第二天出殡之大事了。
邳州中部、南部,也有用秫秸扎成很长的爸子,点燃着烧送盘钱的,习俗不同,用料一样。
过去送盘钱多请僧尼道士诵经,使其超渡亡灵,或由一族中人宣读《路行》祭文,读罢与纸钱同燃。
点主 点主也称“题主”,在吊丧之前日,邀请一位德高望重有功名的地方文官,请他为亡者灵牌点主。点主者在大堂内公案就座,孝子捧牌位盒至祠堂行安主礼(叩拜礼),然后向点主四叩首,执事将牌位承在案上,开盒启椟,将待点的牌位放于主官前。牌位木制,上书死者名讳,即“显考××公,讳××府君之神王”。“主”上缺一点,点主官秉笔醮朱墨点之,点主只是在“王”字上点一点成“主”字。执事纳函上椟,交予孝子,孝子捧主回家。点主官送新“主”一揖,礼毕。点主多为大户人家发丧时所行,寻常百姓人家不行此事。如有祠堂的丧主,孝子也只有简易行事。点主自新中国成立后不实行。
请灵与送灵 请灵 是指夫妻者中有一位先逝已安葬,在后死者的守灵期间,多数是在开丧之日,将写好先亡者的灵座与纸钱放在托盘中,由长子到坟前,叭喇奏哀乐随伴。孝子烧纸叩拜后,孝子喊:“××回府同享祭礼”三声,然后又捧灵座回家,将灵座放在棺边,男左女右,同享祭奠之礼,叫请灵归府。
送灵在后亡者出棺安葬之前,又由长子捧托盘,上放灵座,随哀乐队前往,送回墓冢处,叩首烧了灵位及纸前,即可回府,叫送灵归家。。
冷葬棺 冷葬棺多数是木板钉做的薄匣子,也有的用席包代之。冷葬棺是指已去世的先人,有的是寄葬埋的,未入老林,尤其是女方先逝者。在这种情况下要把灵骨起于棺中,抬至家中,安放在大门口的棺棚中,叫冷棺。安放新近亡者的棺材为热棺。大体要经过以下程序:1、确坟告知。在吊丧日的前一天,孝子带着纸钱、果祭前往坟堆处祭祀告知,后立牌位在灵堂之中,男左女右。有的因去逝时间长,还要请当事人到墓地确坟,以免搞错了。有的在祭祀后应在坟堆上先破土作记号,以免第二天起骨的人搞错了,或耽误时间。2、起骨。起骨时孝子可去代表,其余守灵,家中至亲、族人、亡者亲近代表一起前往。①起骨人。1——2人,带起骨用的木板或手套,又叫拣骨人。②抬棺人③领棺人④破土人。起骨时要用白布遮蔽骨穴,不让见阳光;起骨时要仔细将骨土一起铲起,按照头、肩、胸、臂、四肢等方位摆放棺材内。,而后封棺抬回家,停放在门前,棺大头向外。一日三遍烧纸钱,享祭礼。起骨的坟坑一年内不得填土,以防魂魄未附骨体。3、待安葬日,男在前女在后抬入墓地,安葬时按地理先生和族人要求或男左女右规则安葬。
祭牲开光 亡者的陪葬品中有童男童女、牛、马、鸡、狗之类的纸扎,都是有生命的,是给亡者在阴间服务的,因此要找巫婆开光。开光时巫婆在梃子一头插上针,包上红纸、红绿钱。巫婆手持它,向牛、马、鸡、狗、童男童女的五官处、四肢处点一点,口念开光经,使祭牲有灵气,听从亡者在阴间使唤,只有开光后才可以超渡。开光可在家中举行,也可以在坟前举行。
(本文作者:王如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