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亡者咽气那一刻起,子孙便要开始轮流,昼夜不息留人守灵。
守灵主要两个任务:一看护好老人尸体,保证绝对安全完好,不能让鼠猫狗一类动物啮伤损坏。
二、保证灵周围的香蜡和长命灯不停顿焚燃着烧。
亡者咽气后,头顶和脚后要同时点燃两盏灯(蜡烛),叫长命灯。长命在这里是“长明”,不能熄灭,一直“明”到安葬入土。
守灵的孝男孝女,白天要求长跪灵堂,随时等候接待前来吊唁奔丧客朋,一见有客朋前来,要嚎哭不止,以表哀痛。
晚上睡觉一般也要求主祭孝子,睡在灵堂。
为了保证灵堂二十四小时有人值班看守,一般情况下,孝子会二班或三班轮换。冬季天冷,为了暖和一点,灵床周围,会背几背笼麦秸铺垫,毕竟坐在麦秸堆暖和一点。这按守灵文化,是允许的。可有时太冷,孝子冻得不行,便抱来被子,甚至弄来电褥子,但这些按守灵规则是不允许的,守灵对孝子的要求是要心怀愧疚、端端正正跪在灵堂的。盖被子,插电褥子等,都视为对亡者不尊不敬、忤逆不孝之举,故做这些时,是要避开大经理或主事的儿女的,一般钻空子的是远房年龄大些的侄亲,并且只能在更深夜静人员稀少时,偷偷进行。
散孝分给两种人散发:远房孝男孝女和来宾。
孝布用量极大,是一笔不能小觑的开支。
细密的儿女是提前买好的。不细密的临时购买,一般一大捆白布。
远房主孝每人散发两样:孝帽(男)、一绺白布(女)和下头布(男女)。这下头布:“长七尺,宽一尺多”,送葬那天,所有承孝男女,均要用此布盖头披身,并在腰里用麻丝扎包(披麻戴孝)。孝帽一般是提前缝制好的,也有临时缝制。
亡人入葬那天,不管远近,所有孝子是都要下头的——即把下头布披在头上,用麻丝扎紧,然后披至身后。
散孝的传统规定是本家族,所有孝男孝女(门中媳妇),全部散发。可因为亡者年龄大,四世或五世同堂,涉及人数太多,范围太广,很难操作运行,所以慢慢有人做了“改革”,变成按“头前”散发。
“头前”散发就是给每门每辈的长子长媳散发。这样一散,又出现了矛盾,有的人年龄大辈份低,不属于那样的范畴。加之现行随礼是按户随,有的人无户散了孝(没和父亲分家,辈份高属头前),有的人有户头,却散不上孝(次子以下,另立了门户,可辈份低不属头前),故有人又改为按户散孝,这种方法也叫“数烟囱”——意思是不管辈份高低,只要你立家成户,另起炉灶,有一做饭的烟囱就给你散。
孝男除了散发下头布外,还要发一孝帽。孝女头戴的叫布圈,须手工加工,所以不散孝帽,另散一绺白布,让其自我加工。孝帽的需求量很大,一般需要四五百个,叫“满天飞”。常规要求,前来送葬的亲朋,务必人人佩戴孝帽,忌讳黑头(没戴孝帽),认为那是对亡者的不敬。亡者为大,一切都要尊“大”敬“大”,不能丁点马虎懈怠。
还有,男女曾孙要散红色的下头布,发红色的孝帽和那一绺红布。红色越多越吉祥,证明亡者是寿星,白事成喜了。
以上是散本族的孝。散发人员一般由主孝的某一心细的妻子负责。
有的妻子,准备得充分长远,一般是提前铰裁剪好,按户分包写有名字的,所以这时只是散发。
但有准备后出生的娃,这又得现场补裁补剪。
还有人未亡就散发了孝的,这时只给后边出生的补发,不过,这情况一般极少。
其次是对来宾的散孝。
家乡对亡者风俗,讲究以丧为重。所以前来吊丧的人特别多,给这些人,男的只发孝帽,女的只发等同于孝帽大小的那一绺白布。
来宾来到灵柩前,焚香叩头吊唁完毕,主孝中某男(儿子)须虔诚恭敬头顶放有孝帽的专用盘子,跪在来宾跟前。来宾取到后,马上换下头上来时戴的旧,换上刚发的新。
守灵还要说明的是舅娘家的人也要参加看守。如果亡者为男,舅家来客吊丧后须留守几名年龄大靠得住的,监督孝男孝女,看其是否执行丧葬文化的礼仪规矩。亡者为女性,则改由娘家人监督管控。
四、焚烧开关门纸和献饭。
家乡传统风俗是老人亡故后不立即下葬,搁家五到七天甚至更长一点。原因是土葬,打墓需要时间。还有死的急,没有棺材 ,须请木匠打造。还有别的一些特殊原因,譬如说等远方迟归的子女,再见最后一面等等。
在家停灵的这几天,天天开关头门前,要烧纸,叫烧开关门纸。
还有每天晚上,自家人临回自己家之前,还要统一给亡者烧纸,把这叫化纸。
停灵这几天,外边打墓,里边吊丧等,来人不断,吃饭一般是现成的米汤馍,没有什么时间,随时就吃,随到就吃,什么都是现成的,有专门伺候的。前来吊丧的客朋,进门者必须吃饭,这是丧葬文化的又一规定。即使你在家刚吃过,也得喝口米汤,掰块馍走走程序。
每顿吃饭前,第一碗饭一定先要献给亡者。
献饭一般由亡者细心的女儿承担,把饭端来,恭恭敬敬放上灵桌,再焚香叩首表示敬献,甚至嘴里呼着“爸”或“妈”吃饭,尝尝缺啥少啥,似乎和老人活着时给端饭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活人,饭碗上放的是一双竹筷,死人放两股香替代筷子。也许死人吃饭不用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