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对康熙为什么称“祖”是这样解释的:
“我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符丰功。”
大意是:“我父皇继皇帝位后,死后按照旧有的规定,应该称为‘宗’,但是古典说的是‘称祖是有功的人,而称宗则是有品德的人’。我父皇在位时间60余年,不但有功而且有品德,这两点他都占有了,所以我想要称父皇庙号为‘祖’,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他对大清国的贡献无法估量。”
于是,众大臣在雍正帝的授意下,尊康熙庙号为“圣祖”。
雍正此意倒是有根有据,虽然顺治是入关后第一个皇帝,但他基本啥事没干,而康熙在位时真正平定了明朝余党,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不仅如此,康熙还开疆拓土扩大了中国的版图,而开疆拓土自古以来被视为天子的大作为。祖是开国的意思,康熙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个开国之君。
也正是康熙在位期间的励精图治,才开启了后来的康乾盛世,所以庙号为“祖”的确也不为过。
在如懿传中,皇上便常常回忆起圣祖皇帝在世时的丰功伟绩,以其为例,以其为戒。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而不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比如康熙帝的谥号全称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大家简称其为:仁皇帝。
除了去世后的庙号、谥号以外,如懿传中还提到了一个称号——徽号。弘历在中后期时羽翼丰满,因为不满太后总是干预他做事,所以开始对其有所疏远,不过弘历好面子,表面上的功夫做得还是很足,给太后封了一个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