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时懵懂无知,喜欢看热闹。村里人家办丧事总要挤进去看看,因此对于丧丧还有些记忆。记得有人家里设个灵堂,棺材摆在中央,红烛烟雾缭绕,纸钱焚烧灰扬。只要有人来吊唁,孝子们披麻戴孝地跪在一旁。这时候,女人们就要哭丧。她们既有嚎、也有诉、又接近于唱,唱词都是现编的,有一定的旋律。嚎完起身的女人好像都弱不禁风、身心俱废。
嚎丧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死者咽气至入棺之间;二是在深夜子时至寅时之间。其哭唱的内容不受限制:倾诉对死者难以舍割之情、自责对死者生前孝敬不够、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或身世、表示自己对亡人过世的哀痛和悼念。有的哭丧是诉说、有的哭丧是歌唱,哭丧的词均即兴而来。
哭丧就是面对亡人的遗体或灵柩向众人哭诉,也叫哭丧。哭丧一般是妇女们的事,在打丧鼓煞鼓后、亡人出殡时,闺女、儿媳、弟媳,妇人、及其姐妹等亲人一起大放悲声,其情其景凄楚感人。仔细品味,简直是一场哭艺比赛。
旧时,老家的女人从小就学哭。先从哭腔开始练习,偷偷地跟着会哭的人学哭腔、学哭词。透过张张悲泪纵横的脸,听哭音,云起雪飞 、动人心魄;听内容,悲壮生动、感人肺腑;听旋律,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乡间人们对哭丧者多有评论:谁哭的表情好、谁哭的字正腔圆。哭法大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哭诉的内容也不甚考究。虽然,哭丧人中,大多感情真挚,但不乏逢场作戏者。乡间对哭丧者有如此评价:“儿子哭,惊天动地;闺女哭,抽抽泣泣;儿媳哭,三心二意;女婿哭,叫驴放屁。”所以一般女婿不哭丧。
嚎丧是丧葬习俗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始终贯穿丧仪的全过程。家人逝世后,亲人必须要哭灵,以免亡灵寂寞。直至入土为安,为整个葬礼营造了强烈的悲情气氛。如果家中妇女不会哭或人不多,在亲人快要咽气时,本家就要请来内亲外戚,陪着孝子坐在一起,等待亲人咽气后大家一同干啼湿哭。丧礼中孝子的哭泣为“哭”、亲友的哭泣为“嚎”,这种哭丧形式统称为嚎丧。别小看了丧礼中哭丧这一细节,哭声不大或悲情不浓,会被人小视。被视为丧家人气不旺或丧礼不全,族中老人甚至会指责子女不孝或为人处事不周。
老家讲究,在为死者穿寿衣时不能哭。认为死者正在气绝之际,哭迷了路,死者的灵魂就无所归宿。或者认为泪水洒落在死者身上,会出现走尸、僵尸等不祥事故。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安放停当后,开始焚化纸钱(俗称“倒身纸”“下炕纸”),用于贿赂阎王、买通小鬼,放死者灵魂附体,重回人世。
哭丧棒是孝子在哭丧走路时作为拐杖助走之用,下葬后哭丧棒要插在坟头上。哭丧棒是用柳条做成,若是在夏天刚下过雨后,很容易扎根,进而在坟头正中长出一颗大树来。有句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知是否源于此。柳枝做成的哭丧棒在坟头成活长出树来,是一件很忌讳的事。村谚云:“坟上长柳,下辈儿孙丢丑”。得胜堡就有坟头长出柳树的例子,一来怪麻痹大意,离开时没有摇动;二来也怪柳枝实在是太容易成活了。
嚎丧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来流传的一种礼俗,《孟子》曰:“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可见齐国时就已经有了嚎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