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民的故事有哪些,王一民是谁的儿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14:38:52

2020年11月19日在第五届中国电影编剧荣誉表彰颁奖典礼上,著名作家、编剧、原江西省文联副主席、原九江市作家协会主席王一民先生荣获“第五届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

著名作家黄亚洲在颁奖词中这样评价:王一民具有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又能以穿透的眼光发现生活中潜在的底蕴。他直接以感知的生活创作电影剧本,用诗性的语言铸造了《乡情》《乡音》《乡思》三部曲,为我们还原了神往已久的乡土世界。把观众的审美习惯从“八股”语境拉回到自由的精神秩序,拉回到仅仅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对人生超时空的凝视中。他的电影充满着山河气息和日常意蕴以及对生活盲点的开采,融汇了对纷繁时代的记录与描摹,即使微小的点缀也举轻若重,潜藏着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

电影人王一民

王一民的故事有哪些,王一民是谁的儿子(1)

■ 赵 青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一民正是凭着《乡情》、《乡音》、《乡思》三部曲敲开了中国电影圣殿的大门。从1980年到1984年,王一民一连写出五个电影剧本,就是《乡情》《乡音》《乡思》《家庭琐事录》和《家庭圆舞曲》,前四部都拍成影片上映,获得观众的好评。其中《乡情》和《乡音》还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这两部影片同时也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王一民的故事有哪些,王一民是谁的儿子(2)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作家黄亚洲(左)为王一民(右)颁发中国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陈杰/摄)

王一民电影的出现,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神往已久的乡土世界,把观众的审美习惯从八股的语境拉回到自由的精神秩序,拉回到仅仅属于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对人生超时空的凝视中。他的作品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神话和传奇,一切都平平常常,仿佛不是在写作品,而是在自然地谈吐,静静地讲述着属于过去却又与我们相关的那个淡淡的梦。在他那里,文学创作的神秘消失了,艺术原来是一个天然的没有雕饰的世界。对于那些疏忽于传统文化而又对创作困惑不解的青年来说,王一民《三乡》电影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通往精神王国的另一途径,看到电影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王一民老师是我们文学创作队伍中“很惟一很独特”的一个。他的块头和气场都很大,走出来很有几分的酷。有时,他下意识地把麻白的头发往后一拂,仍然不失为一个大艺术家的作派和气度。他到哪里,哪里便会迅速上升成为他的话语中心。他是性情中人,性之所来,妙语连珠,幽默之极。平时,一般人似乎很难进入他的法眼,而一旦进入,他会势如破竹打破尴尬打破沉闷,放下长者架势,像知己般跟你掏肝掏肺。有时读到一篇美文,一首好诗,一段微博,乃至遗闻轶事,王一民会拽着你兴奋地读起来,这时你绝对想象不出他是一个大家名流,而更像一个充满惊喜和好奇的不老顽童。

跟王一民聊天,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我常常在他先前那间“窄而小”的书斋阳台,侃侃而谈。夜阑人静,王一民会把房门轻轻推上,对我讲出一个新酝酿的剧本构思,于是“一声雷”在脑际炸响,跟着他的叙述,跟着他的人物,跟着人物的命运,进入他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甚至离开他家之后很长一段路上,你还觉着荡气回肠挥之不去。后来,搬到“浔阳江畔”,房子大多了,我们隔不了多久,也会邀上三两个好友,去那里与他聊天说地。

八十年代初,王一民接到省市委组织部一个任务,要他将徐效刚的事迹搬上屏幕,王一民脱口而出,提出要与我合作。不久我们带着行囊上了庐山,先是在庐山大厦“安营扎寨”,后又由陈政先生把我们俩转移到一个更幽静的环境中——庐山邮电局招待所写作。我把我所知道的有关徐效刚的命运细节,盘点似的找出来,用一个心电图式的线条勾画出,王一民悄悄从我背后探出头,你能发现这么多好的细节,这就对了。写作就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知微见著,纳须臾于介子。于是他坐下来,对我讲起罗丹一段关乎创作的话。罗丹说:“你们要记住这句话……当你们勾描的时候,千万不要只着眼于轮廓,而要注意形体的起伏。是起伏在支配轮廓,而不是轮廓支配起伏。”在我们以往的创作中,很多人都喜欢注入某种意念,然后按这个意念去填,而这一次,王一民搬出罗丹的话,使我茅塞顿开。很快我就写出了《匡庐一好汉》剧本初稿,王一民老师又一字一句进行修改,还专门写了一首“庐山有个好汉坡”的主题歌,结果《匡庐一好汉》果真获得了中组部一等奖。从此,我们之间多了一道密语:最近又到哪“起伏”去啦!

那时,我在湖口县文化馆供职,不忙,王一民经常去湖口,和我聊一些剧本上的事。只要他来了,我会立马放下手中的事,陪他下乡和转悠,我知道当年的他是在满世界寻找他电影中那群“熟悉的陌生人”。为了避开媒体的采访,王一民住在石钟山下一个黑漆漆的党校房间,晚上我便去那里与他做伴。枕着长江与鄱阳湖的滚滚波涛,他对我说,珠影希望再来一部类似风格的影片,导演也要他继续沿着《乡情》的路子走,写出一个姐妹篇。王一民对我讲起一个老裁缝一生为别人做了许许多多的衣裳,却没有能够为刚刚死去的妻子做一件新衣,感到万分的愧疚,从此老裁缝把裁缝店关了,再也拿不起这个针线活的故事。珠影文学部和导演认为这个故事的潜质和内核很好,但展开的空间太小。他遂决定把这个故事放到一个渡口去展现,使得一个好的故事能在一条河上荡漾开来。因为王一民下放的地方,正好是武宁山乡的一个渡口,叫石渡乡。那几年的个人体验结出了果实,不久一部新的电影文学剧本《乡渡》(后改为《乡音》),就在这个风雨渡口呱呱诞生。王一民从珠影回到九江,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我祝贺他:“王老师,别人挖了许多坑,你却打了一口井!”王一民哈哈笑开来:“对啰,这口井我得继续挖下去。”后来王一民再次向前掘进,又先后写出了《乡思》、《家庭琐事录》、《家庭圆舞曲》等剧本,合起来是“三乡两家”。那时,王一民的创作如日中天,非常跑火。在相距不到一百公里的湖口和都昌县城之间,一边是江西电影厂在拍他的《乡思》;一边是峨眉电影厂在为他的《家庭琐事录》寻找外景地。还有四方八面的电影厂追着他要剧本。那是他一生中最风光也最忙碌的时刻。回首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王一民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艺术就是一个自我体验和感觉的东西,极端的政治要求和极端的经济制约,都很难产生真正像样的作品。王一民还说,不过,对一个作家来说,艺术旅途中没有多余的东西。人生中的许多曲折和逆境,虽然当时会让你痛苦,到头来都会化作创作养分,赐予你一种独一无二的精神和气质。我相信,大彻大悟后的王一民,此言是真切的体会。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王一民笔下的乡土世界渐行渐远。一个艺术家内心的强大,足以撑起一片新的迷人的天空。王一民不会始终生活在一个茧里。面对不同的人生阶段,重要的是都不要空白它。王一民以后还当过市文化局副局长,市影视艺术中心主任,做过几部电视剧的出品人和制片人,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和十多部电视剧本。在闲下来的日子里,王一民另起一行,操起散文随笔,写点退火的文字。有时也去钓钓鱼,打打麻将。十几年下来,那些情真意切大巧若拙的美文,一下占满了他新的人生空间。王一民身上的诗性时不时迸发出来,一如他在自家厅堂内题写的:“槛外长江千里碧,心中静水一湖蓝”。他身居“浔阳江畔”,出门一笑大江横。晨昏时刻,他喜欢沿着浔阳江漫步,思绪却如长江流水,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他像一只候鸟,春天回到生于斯养于斯的故乡;入冬后,便飞去深圳儿子那里。在“两点一线”之间,王一民做着来回的运动。平时有甚饭局,我们都喜欢叫上他。王一民一定要点土猪肉炖汤,还有青椒炒猪油渣。吃到高兴时,朗朗的笑声,满屋子都听得到。近年来,不少青年出书请他写序,王一民一一应允。他的序不仅是对青年创作的提携,更是“高人指点”。读他的序,你会感到一个睿智的长者对新一代的真诚与爱护。2012年初,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给他出了一套两卷本的《王一民文集》。在许多人失去故乡的今天,《王一民文集》让我们美美享受了一次集体的精神返乡。

我与王一民老师相识相处几十年,感觉他无论是做人做事都挺自在的。他写作从不赶浪头,抓大题材,即使在大红大紫的年月也决不以写多取胜。他的一颗心能“泊”在一个艺术追求的港湾里,等待风满帆张才开航。在退休后的日子里,更能“泊”得住,没有生活的奢求,只有向艺海问津的本能,闲静中一旦碰到“眼睛一亮”、“砰然心动”的东西,便决然不会放过,经过发酵变成一篇博文。他的博客好友如云,已经有上万人与之交流访问。

三十年前,王一民在西安领取电影《乡情》百花奖时,有人问他哪个电影厂的,王一民幽默地说,“马影”的!三十年后,他参加自己故乡马影镇的一次聚会,即兴写了一首“西江月·马影”:“昔日传闻神骏,历来有影无形,今朝方见马奔腾,更喜诗文昌盛。三十余年从影,编导制片发行,影坛聚会报家门,我自笑言:‘马影’”。村里新建一个祖堂,要王一民题字,王一民不假思索,洋洋洒洒写下“乡情绵远”四个大字。这个从“马影”走出的电影人,如今依然是一个神采奕奕,不减当年的自在客!

〉〉〉〉〉〉链接王一民谈“一剧之本”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故土和精神家园,鲁迅有鲁镇,沈从文有湘西,我的故乡在鄱阳湖边,我在那里长大,我非常热爱那一块土地,那里的水草丰盈和民间文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我的文学故土和精神家园。

读书读到高中特别是高三的时候起,我就练习写诗,写的是岸上的农民和水上的渔民,我歌颂他们的辛勤劳动与喜怒哀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出了一本诗集《鄱湖渔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得到一个创作电影的机会,于是我就下个决心一定要写一部家乡影片,把鄱阳湖的风光和风土人情都写进来。

一部电影剧本的产生是非常艰难的,首先你要非常多的生活积累;第二你还要有结构电影的本领;第三你还要通过一次又一次修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来完善这个剧本。

就以《乡情》为例吧,我们江西省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有不少人把刚生下不久的孩子托付给村民抚养,一去十几年顾不得回来,所以解放后委托各级政府寻找失去的孩子。我听到过好几个这样的故事,觉得这是一个电影题材,可以表现纯朴的爱情,深厚的母子情,和革命干部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情。这就是我的初心,也就是所谓的创意。在结构电影故事的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把生活进行艺术转换,从真实的故事情节中脱颖而出,虚构成一环扣一环的电影情节。

一个电影框架搭起来以后,就需要从多年的积累中掏出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去推动情节的发展。《乡情》中我用了一双布鞋,女主人公翠翠她没有文化,她思念丈夫又不会写信,她做了一双布鞋代替写信。我还用了一首歌叫《盼哥》,加强这个力度。情节可以编,细节却是作家珍藏的宝贝,不到真正要用的时候不拿出来。要发现具有艺术含量的细节,需要第三只眼,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乡情》这个电影剧本初稿写出来之后,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修改了半年才定稿,才通过拍摄,后来,影片受到了广大观众欢迎,我们文学部的领导说,剧本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再说《乡音》,余木生和陶春是一对恩爱夫妻,表面上看日子过得很和美,但我用第三只眼看,他们的生活存在着危机。因为千百年来的封建意识还残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只有内在的家庭矛盾,又不能发生重大的冲突,怎么结构这个剧本呢,我想了几个月才下笔。当时,八十年代初,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纪实美学理论在国内风行,长镜头啦,深焦距,反戏剧性,情节淡化等艺术概念对我有影响,我就用了一个与《乡情》不同的构建方法,依照生活的节奏,尊重生活的规律,描述几个普通人,几件寻常事,给观众透露出一点心灵的信息。

我只有运用大量的细节,有时还重复使用相同的细节,将细节演化为情节。例如,丈夫余木生驾船回来,妻子陶春就一手提着洗脚盆,一手提着鞋子服侍丈夫洗脚,这个事重复了三次,意义就起了变化,有点男尊女卑。

尽管这么做,还是不够一部电影的容量,我又运用了文学隐喻法,传递一些事物必然发展的方向,例如油榨房的木撞与榨油机的对比,独轮车与火车的对比,可谓费尽心机,搜索枯肠,剧本改了五稿才得以完成。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只有一个好剧本才能拍出好影片。当然,也有剧本不够完善的时候,也能拍出好影片,那么这位导演一定是分镜头之前,他把剧本改得比较完善。

作者简介

王一民的故事有哪些,王一民是谁的儿子(3)

赵青:从小生活在鄱阳湖畔都昌县一个不知名的港汊。1967年九江师范毕业,1991年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作家、高级记者,曾任《九江日报·周末世界》主编,现任九江职工文学院院长。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芳湖滩的男人和女人》《川觞画记》《世纪大水》《在下沉的世界里上升》等书。创作电影剧本《心灵渡口》,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拍摄。曾担任中国魅力城市形象片《浔阳月夜》策划、撰稿并获2004年国际形象片奖;参与策划、撰稿和调研的四集国际电视纪录片《景德镇》在央视《纪录频道》多次播出普获好评;纪录片《静静的鄱阳湖》《天音》《红云》《匡庐一好汉》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美国洛杉矶熊猫台和香港等电视台播出;微电影《红手》《影子》《失联》《寻》《虹》等分别获国际西部电影节最佳剧情奖和江西省电教片一等奖。散文《卖灵芝的姑娘》《村居杂记》《红云》入选《江西新时期十年散文选》《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散文卷》《江西现当代散文选评》等。另有一万二千字金石文被镌刻嵌入石钟山景区紫云廊和九江市市区相关景观中。

技术编辑:桑宸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