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职业教育,你还会焦虑吗④】职校生与高新企业何以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陈曦 《工人日报》(2022年09月14日 06版)
阅读提示
近年来,职业教育根据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兴专业,职校生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络安全等高端产业。随着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入,新兴产业赋能高质量职业教育,高质量职业教育反哺新兴产业,双赢局面正在形成。
“职业教育赋予的一技之长,让我拿到高新企业的入场券。”今年7月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学院毕业后,叶凯杰加入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通信线路设计工程师。
近年来,职业教育根据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兴专业,职校生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网络安全等高端产业。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高质量就业的背后,是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入。以福建为例,一批高新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联合开发教材、完善人培方案、搭建实训基地……随着双方逐渐走近,新兴产业赋能高质量职业教育,高质量职业教育反哺新兴产业,双赢局面正在形成。
职校生涌入高新企业
“学文化课没当上‘尖子’,没想到学技术竟有机会成为‘尖子’。”毕业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系统维护专业的刘坤,目前是奇安信科技集团的高级信息安全工程师。2018年,他在与重点院校本科生的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成为部门录用的首位高职毕业生。
这条逆袭之路的起点,源于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一年级起,刘坤便把握住每一次参赛机会,“比赛由业内头部企业承办,题目紧贴前沿技术,参赛过程就是绝佳的学习过程”。他带领团队斩获2017年“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赛项金牌,并因此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相较于刚考入职校时的迷茫,现在的刘坤对未来信心满满。作为公司的中坚力量,他参与了不少大型国企、银行总行的网络安全项目。毕业4年来,他也见证着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自己的同事,“技能真的可以改变人生”。
对于学习智能制造的宋蒋鑫来说,选择高新企业是出于“好奇心”。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读书时,他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后如愿进入厦门航天思尔特机器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相较于传统行业,高新企业淘汰率高,但学习空间很大,我也喜欢迎接新挑战”。
最近几年,思尔特机器人从厦门技师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等省内高职院校招聘了一大批毕业生,人力资源总监陈炀华发现职校生越来越抢手:“去年公司业务飞速增长,人才需求也猛增,但很多学子被其他企业早早‘预定’,我们差点没抢到。”
校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
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背后,是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更好对接,也是政策推动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化。
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与京东、联想、中国联通、北京精雕、中锐网络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校企联合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共同建设、完善并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
中锐网络校企合作部总监徐衿弘将合作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紧跟人才市场需求,共同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联合开发既符合教学逻辑、又融合项目实践的校本教材;三是为学校开展现场实训教学,派工程师入驻,讲解全流程标准化实操,提供案例库、工具集。
“随着深入参与学校建设,了解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全过程,我们对职校生的刻板印象逐渐打破。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学校找到了合适的办学道路,企业发现了合适的工程师。”据徐衿弘介绍,依托网络实训基地,公司从闽江师专、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学校选拔学生,共同参与了福州地铁一号线无线网络部署、长乐云计算中心项目实施与运维等项目。
这种双赢并非个例。“十三五”期间,福建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企业数增加2955家,参与企业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的项目达8113个,企业技术服务收入总计5.3亿元。
徐衿弘告诉记者,企业投资和信心意愿的增强离不开利好政策的扶持。据了解,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增加了一系列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条款,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
为产业升级贡献职教力量
“刚入校时,我们以为未来只能做些低端流水线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入行十年来,我所在的智能自动化设备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出身职业院校的佼佼者。”邱建斌是福建奥瑞斯机器人的创始人,也是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友。作为职业教育的受益人,他也在不遗余力地回馈学校,共建产学研基地、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公司的*是一起参加技能大赛的队友,员工中有30%是智能制造学院的学弟学妹。”邱建斌讲道。
“高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职校生天地广阔、大有可为。”以邱建斌从事的行业为例,根据人社部预测,2025年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但不少受访者表示,若想更好地对接产业、支撑发展,职业教育仍需继续探索。
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刘坤被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兼职讲师。在他看来,在信息安全等新兴专业,教师的学习经历很难完全对口,其知识体系与产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这就需要提升企业一线实战型教师的比例,让教育更加贴近产业。
邱建斌建议,在提倡工程师走进课堂的同时,也要推动教师走进高新企业,实地探寻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于企业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可以由职校老师主导展开科研,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不断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将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潘海生认为,各级政府要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的教育链、人才链与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深入整合,支持在职业院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服务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职业院校要提高基本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致力于成为产业创新改进、工艺改进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引领者和制定者。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