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套料雕刻《丝绸之路》
这也是刘涛的一次冒险。
前人认为,把套料刻成这样是一个失败,方言叫花淡(贬义词,花哨、混乱的意思),始终持否定态度。比如套红,必须保持相当的饱和度,弱化10%都被视为瑕疵,而必须保持足够饱和度,在刘涛看来就是呆板,他的处理可以使用20%、30%直到90%的不同色阶,大大提升了套料的表现力。其中还意外出现了更多颜色,比如白套红,当一片红叶饱和度减至10%甚至5%的时候,在白色的映衬下,红色出现了黄或橘黄的色调。白套蓝,蓝色饱和度减至10%甚至5%的时候,在白色的映衬下,蓝色出现了绿或嫩绿的色调。无形中增加了套料的色系。这就是绘画中浓淡过渡,是偶然所得,更是天赐。恰恰成为刘涛的独到之处。当旧意识里的瑕疵被充分放大,反而诞生出一种新的技法。用此法雕刻的牡丹,全然摒弃了传统雕刻的僵化,代之以极富立体感、生命质感的鲜花,仿佛可触、可嗅、可置于掌中把玩。
刘涛一路坚持下来,奇迹般得到市场持续认可。
如果说,那个夜梦所得暗示催生了颜色深浅过渡的荷花花瓣,而之后的所有荷花系列则主动、充分应用“墨分五色”手法,使琉璃雕刻的表现力极大丰富。荷花色彩更和谐,线条更流畅,形象更生动。叶子的反转自然而不繁琐,荷杆简洁而不单调,对比呼应的现代美学元素跃然其中,完全摒弃了原来的荷叶不具写实性,是点缀,仅仅作为象征性符号存在的状况。牡丹也是。刘涛的牡丹则充盈而硕大,硕大中不乏对比和过渡,活色生香。
刘涛还突发奇想,与内画大师文朝华联袂合作,推出套料雕刻内画壶,把两个产生于中国本土、几百年来一直沿着各自道路发展的艺术样式融合在一起,是一次前无古人的艺术创新。
刘涛的人性化《观音》
十
形式上的创新完成以后,刘涛开始为作品注入思想。
茶套白长颈溜肩瓶,雕刻了几个放假后背着书包奔跑的小孩。他们把手里的试卷叠成了纸飞机,一边追逐一边放飞,整个画面动感十足,形象生动,一派轻松活泼的样貌。两种颜色都是不饱和色,搭配极其和谐又不失鲜活生动。放假了,什么都不重要了,狂奔吧!享受快乐的假期生活!教育“双减”的含义,也有放飞梦想的内涵都在里面。
刘涛当代题材套料雕刻作品《放飞》
同样色彩搭配的一只瓶子,雕刻了北方雪乡风景。覆盖着积雪的老屋,恬静的庭院,挂在墙上的玉米串,静止的石碾,鼓鼓的粮仓,盘卧一角的狗,是一幅年丰物阜的美好景象。
还有一只白底套绿瓶,也是现代题材。一群小孩在大街上滚着铁环追逐,家狗混杂其间一同奔跑嬉戏,一个小孩像是考试没考好的的样子,被另一个同学奚落而蛮不高兴,揪着同学的衣服不撒手。画面人物奔向一个方向,其中相互两个同学的纠缠又适度打破了画面的动力平衡,景象谐趣横生好不欢快。
刘涛当代题材套料雕刻作品
2015年,刘涛晋升中国玻璃(琉璃)大师的时候,设计创作了一个江南水乡题材,绿色套白,水道、小桥、屋舍、舟楫相映成趣,也是一件当代题材作品,深受关东海教授喜爱。
这些现代题材作品,被学者解读为作者内心充满阳光,对生活充满热爱,高度自信。自己的生活经历,所思所想能够在创作中表达出来,是一种幸福。不是这个作品好卖就去多做。认不认可这种尝试仍然要大胆去做。不要考虑市场接不接受。这是刘涛的笃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