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东北*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从北起长春、南至山海关的千里长线上,对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战略性大决战——辽沈战役。在这场大决战中,东北*军始终把纪律建设、作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把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融入到战斗、生产、生活和支前的全过程。东北*军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一切行动听指挥,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胜利,塑造了东北*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光辉形象。东北*军所展现的铁的纪律和作风,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抉择面前,铁的纪律和作风就是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第一前提就是要保证我们的队伍听从党的指挥不讲条件、执行党的命令不打折扣,在重大考验抉择面前始终坚持党的绝对统一领导。在辽沈战役中,攻锦作战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是东北战场的关键所在。东野前线指挥部刚开始没有吃透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从战术考虑问题出现三次犹豫。对此,中央军委连续发电,要求东北*军“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东野前线指挥部迅速转变思路,坚定东北*军领导攻取锦州的决心,在致*并东北局的总结电报中,向党中央作出检讨,表示坚决听党指挥,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战役中,广大指战员英勇冲*,仅用31小时便攻下锦州。锦州一战,奠定了东北*军夺取辽沈战役全胜的坚实基础。
在危难面前,铁的纪律和作风就是勇于攻坚、敢于胜利。越是困难当前,越能考验纪律作风。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为残酷的一场阵地防御战。1948年10月初,东北*军对锦州形成合围,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和廖耀湘的“西进兵团”驰援锦州,一旦国民党军形成夹击,攻打锦州城的东北*军将腹背受敌。东北*军第四纵队在吴克华带领下,在根本“无险可守”的塔山,以寸步不让的纪律性和“誓与阵地共存亡”的战斗作风,坚守了6天6夜,保障了主力部队的侧后安全,为攻锦作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生死面前,铁的纪律和作风就是不怕牺牲、甘于奉献。1948年10月14日上午,总攻锦州的战斗打响了。第二纵队被铁路旁的一座暗堡挡住前进的道路,涌来的后续部队伤亡不断增加。在这一关键时刻,党的好战士梁士英奋不顾身将爆破筒塞进碉堡,用自己的身躯死死地顶住爆破筒,用血肉之躯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从拉燃导火索,到爆破筒爆炸,只有大概7秒钟的时间。在这7秒钟里,共产党员梁士英没有犹豫,更没有退缩,在生与死面前,梁士英把完成战斗任务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守战斗纪律,用生命诠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的纪律和作风。
在人民面前,铁的纪律和作风就是爱民守纪、廉洁自律。1947年10月,*重新修订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起草《训令》,要求全军“以此为准,深入教育,严格执行”。正是在人民解放军进行作风纪律整顿的过程中,*知道了“解放军不吃百姓苹果”的故事。*提到“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解放军不吃老百姓苹果”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加强作风建设,严明群众纪律。东*士铁的纪律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在辽沈战役中,东北人民共出动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大车12.9万辆,抢修公路2185公里,筹集运送粮食5500万公斤,提供棉衣100万套。东北人民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援,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军的兵员补充、物资供给、战勤服务,为辽沈战役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汲取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在辽沈战役中,铁的纪律和作风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纪律部队。对党忠诚、听党指挥是第一要求。要发扬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政治品质,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第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善于斗争是纪检监察机关与生俱来的政治基因。奉行好人主义的人,没有公心、只有私心,没有正气、只有俗气,好的是自己,坏的是风气、是事业。纪检监察工作就是要讲党性、讲原则,讲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决不能退让。第三,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立足本职岗位,在砥砺奋斗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提高本领,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在忠实履职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实干苦干中经受风霜考验。第四,严于律己,不逾底线。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纪检监察干部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加强自身监督和管理,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陈建军 作者系辽宁省锦州市委常委,市纪委*、监委代主任 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8月25日理论周刊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