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剪纸以苗族绣花样最为丰富多彩。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但却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据说苗族曾有过自己的文字,由于历史上多次战乱和种种原因,后来失传了。其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是靠神话传说和古歌、长诗传承下来的。但这些文化形式不能完全记载苗族人民对历史文化的多层认识,而且还会有一种抽象的模拟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走样和变异。
苗族绣花剪纸相对保持苗族历史原义,弥补了无文字不稳定的记载方式的缺憾。苗族剪纸的历史在《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有明确的叙述。歌中描述苗族先民远古时期从东方向西方大迁徙的情景,歌中唱到:“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纸花。”即使在这样艰辛的迁徙环境下,妇女们仍把针线、纸花当作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由此可见,苗族居住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很早就有剪纸、刺绣了。
随着民族的大迁徙,中原古代文化流入贵州,促进了苗族文化的发展。苗族除了在宗教活动中偶尔用几种图案极简单的剪纸外,还在刺绣上用到剪纸,而且花样极繁,平常我们所说的苗族剪纸,主要是指绣花样剪纸。
苗族剪纸,主要以刺绣花样为主,又称“绣花纸”苗族人十分讲究服饰装饰,不仅妇女衣裙要绣花,连男子的衣裙也要绣花。榕江平水地区的一户苗族农家,至今还保存有两套清乾隆时期的男女服装,上面绣满了彩色花纹。苗族刺绣花样俗称“苗花纸”“剪纸”“绣花纸”。
刺绣剪纸一般来说都是刺绣艺术衍生出来的。《唐书·南蛮传》中有一段讲刺绣的:“丈夫衣服有衫袄,大口袴,以锦绣及布为之。”苗族制作刺绣时,有些绣法,是按织物经纬线纵横交叉点定针脚位,不需要画刺绣底图就能完成图案的组合。
其他如平针绣、辫子绣等一些绣法,必须在绣面上描画出底样才能刺绣,用剪纸贴在绣面上比画的图案醒目且又省工,并可在剪纸上把刺绣工艺交待得明确无误,这就给苗族刺绣带来极大的方便。除少数人、少数地区因习惯仍直接在绣面上绘画样外,绝大多数人采用剪纸。他们把刺绣剪纸称为“给蔸”“给亩”“斑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