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脑白质病变非常复杂,各类繁多,是神经内科、影像科学生们的难点。白质病变的影像学分级,可以简化问题,概括地描述白质病变的程度和发展阶段。
作者:stari
来源:“1影1世界”公众号
什么是脑白质
脑白质,是大脑内部神经纤维走行的地方,在解剖学上其颜色较神经细胞聚集的地方较浅,故称白质,相应的大脑皮层或深部神经核团,颜色略深,称灰质。
大脑白质是由大量的髓鞘磷脂组成,髓鞘,简单理解就是神经纤维外的保护层,主要由脂质组成。
什么是脑白质病变
脑白质中的神经元因各种原因发生变性或病损,都会造成脑白质病变,其主要特征是相应区域的白质脱髓鞘。
脑室周围白质和深部白质高信号的病因学不同,深部白质高信号通常认为是慢性的小血管缺血所导致;室周高信号通常认为是脱髓鞘、颗粒性室管膜炎、室管膜下神经胶质增生以及小血管缺血多种原因导致。
其发生机制可能包括深穿支小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慢性低灌注,长期慢性脑局部CBF下降→小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BBB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成份渗漏进入血管壁和周围脑实质。
人们对脑白质病变的认识,经历了以下过程:
脑白质疏松症(LA):是指脑室体旁和半卵圆中心白质的双侧对称区域出现CT上的低密度影、MRI-T2WI上的高信号。
在白质疏松的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白质病变(WML)、白质改变(WMC)、白质高信号(WMH)等,与白质疏松互用。
白质病变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也和增龄相关,和认识障碍、步态障碍等相关。
脑白质的分区
1.皮质旁
2.皮层下U形纤维
3.皮层深部非边缘区
4.皮层下边缘区
5.脑室旁
6.胼胝体
脑白质病变分级
传统的白质病变评测量表是基于CT、MRI图像的视觉评测量表。
其中Van Swieten量表和Blennow量表是基于CT的,Fazekas量表、Scheltens量表、Ylikoski量表和Manolio量表等是基于MRI的。
目前公认的、通用的、用的比较多的是Fazekas量表。
Fazekas医生在1987年提出了Fazekas评分,该量表基于头部MRI-T2WI或FLAIR序列图像,将脑室旁和深部白质病变分开评分,两部分的分数相加计算总分,即为白质病变分级。
Fazekas量表(0-6分):
A,脑室旁高信号评分(PVWM)
0分,无病变
1分,帽状或铅笔样薄层病变
2分,病变呈光滑的晕圈
3分,不规则的脑室旁高信号,延伸到深部白质
B,深部白质信号(DWM)
0分,无病变
1分,点状病变
2分,病变开始融合
3分,病变大面积融合
Fazekas分级:A B
1-2分,轻度
3-4分,中度
5-6分,重度
临床应用中,此评分比较繁琐,多用改良Fazekas法,简单,目测易判断。
改良Fazekas法(3级):
Fazekas 1 级:斑点样
Fazekas 2 级:斑块样(斑点部分聚集)
Fazekas 3 级:斑片样(病变整合成片)
总结
脑白质病变,在老年医学、认识障碍等研究中是非常有用的,在临床上也可以初步判断大脑了病理状态。
所以,有些头部MRI报告,会直接报告Fazekas分级,有些虽不报告,但也会有相应的影像学描述,给临床一些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