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5年,朱元璋从滁州攻下和县,打算渡江攻打采石。因为渡江的船只本来就少,朱元璋决定把将士们的家眷全部留在和县,交给妻子马氏照料。此时,马氏已经*,但她悉心照料将士们的家眷,不仅如此,她还号召大家一起为前线将士缝制衣服,捐出财帛,鼓舞前线士气。
后来,朱元璋一鼓作气攻下采石,然后再攻下集庆(南京),当朱元璋正在集庆酣战的时候,后方送来消息,说他的妻子马氏生下了一个儿子,朱元璋听闻后激动不已。这个儿子,就是朱标。
虽然有许多野史认为朱标并非马皇后所生,但《明太祖实录》和《明史》则明确记载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均为马皇后嫡出,所以笔者认为,在正史和野史相冲突的时候,还是以正史为先。
《明书·懿文皇太子纪》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朱元璋和陈友谅对战时,曾被陈友谅打伤,关键时刻,马皇后背着朱元璋拼命逃跑,才救下朱元璋一命。
这个故事是《明书》中独有,在《明史》《明太祖实录》等史书上并未记载,但也能反映出朱元璋和马氏患难情深。
笔者认为,对于朱元璋来说,马皇后不仅仅是妻子,她甚至是战友。这种特殊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朱元璋称帝后对马皇后的态度。朱元璋对马皇后,有爱,更有敬。
三、开辟之帝,必有贤妃《贞观政要》里有一句话,本是形容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的:
三代兴王之主,无不内有贤助。
意思是说,自古有成就的君主,身后一般都有一个贤内助。其实用这句话来形容马皇后,一点都不违和,因为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贤内助。
公元1368年,朱元璋通过15年的拼*,终于荡平了长江流域。这一年的正月初四,朱元璋应天(南京)正式登基,册封妻子马氏为皇后。马皇后先陪朱元璋创业15年,后来又做了15年的开国皇后,这30年的时间,马皇后演绎了自己的传奇。
《明史·后妃传》记载:
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
意思是,虽然马皇后贵为皇后,但她每天都亲自安排朱元璋的膳食。就连皇子皇孙的穿戴,她都要亲自过问,不管对丈夫还是对子女,她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后宫一旦有后妃*,马皇后总是加倍体恤,朱元璋一生能有42位子女,都少不了马皇后的照应。
马皇后生活极其简朴,平时穿的衣服,总是洗了又洗,只要没有破烂不堪,就不忍替换。不仅如此,他还经常给皇子们吃糙米,教公主后妃纺织缝制,用马皇后的话说,就是“使知天桑艰难”。
朱元璋是一位比较“复古”的帝王,他分封藩王、崇尚周礼,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等等做法,都可以证明。其实,马皇后也是一位“复古”的皇后。马皇后觉得宋朝贤后较多,便命女史摘录宋朝皇后的事迹,经常学习。有一次,朱元璋认为宋朝皇后太过仁厚了。马皇后反问道:“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
意思是:仁厚一点,不必刻薄好吗?
马皇后对子女们也非常疼爱,在洪武一朝,朱标的太子之位虽然稳固,但时常和朱元璋产生争执,马皇后屡次从中斡旋。宫中有宫女犯错,朱元璋每次发怒,马皇后都佯装也发怒,然后把宫女们交给宫正司去治罪。朱元璋不解,马皇后说:“帝王发怒,动辄*伐,宫正司执法公正,把宫女交给他们才比较合理。”
马皇后做过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一日,朱元璋到太学视察,归来后,马皇后问:“太学有多少学生啊?”朱元璋回答:“数千。”马皇后先恭贺朱元璋,说太学人才济济,将来都是大明朝的栋梁,然后马皇后话锋一转,问朱元璋:“这些太学生每天都辛苦读书,他们的妻儿都靠什么生活呢?”朱元璋语塞。《明史》载:
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后始。
意思是,马皇后设立“红仓”,专门储蓄粮食供养那些太学生的妻子儿女。朝廷救济太学生的惯例,就是从马皇后开始的。
《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每每对群臣说起马皇后,总是赞不绝口,说她等同于唐朝的长孙皇后。一日,朱元璋下朝,把自己的话告诉马皇后,马皇后对朱元璋说:
“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
马皇后的意思是:自古以来,夫妻白头偕老比较容易,但君臣若想从一而终则比较难。陛下不忘我是贫贱夫妻,希望也不要忘了那些大臣当初和你创业时的艰难。
其实,夫妻多年,马皇后对朱元璋的秉性还是比较了解的,她在劝朱元璋保全功臣,作为皇后,马皇后能这么想,足见其格局之大。
四、王道之大,始于闺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颁布了一条谕旨: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出自《明史·后妃传》)
意思是,后宫不得干政。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把后宫不得干政的命令刻在一块铁牌上,挂于后宫之中,用以警示后宫嫔妃。所以,《明史》认为:“是以终明之代,宫壸肃清。”
然而,明朝并不是所有的后妃嫔妃都不干政,例如,开国皇后马氏就频繁干政。只是,马皇后所谓的“干政”,并不是干扰,而是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