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仪没发明以前怎么样,为啥地震仪没有普及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18:01:35

134年12月13日,陇西地震,铜丸掉落。

《后汉书》里写道: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动陇西。

这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地动仪对地震作出反应。文字记载除《后汉书》外,尚有数种,都大同小异。此外,由于地动仪失落、地动仪图注失传,候风地动仪原型的确切结构和外观已经模糊不清,甚至它的作用,都在长年的质疑中开始模糊。

如果地动仪真的能预报地震,133年和136年,京师都有过地震,为何没有地动仪预报地震的相关文字?

如果地动仪不能预报地震,为何多年来学界对它的研究从未中断?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地动仪动作时所对应的地震,应该不是后来驿马所报告的的地震,而是这个大地震的前震(据统计有百分之三十的大地震都有前震)。

地动仪是只能预报前震,还是因为某种原因被人为抹*了预报记录,还是象后世有人怀疑的那样,它根本就只是个摆设?甚至于——地动仪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们尽量回溯地动仪被制造出来的前后过程。

132年,张衡55岁,这年的张衡年表记载着:

七月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作《侯风地动仪图注》(《侯风地动仪图注》也失传了)。

地动仪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在哪里建造的?

张衡铸造候风地动仪前几年的年谱如下:

127年(顺帝永建二年),50岁,复居太史令 2年。作《鸿赋》。

128年(顺帝永建三年),51岁,复居太史令 3年。

129年(顺帝永建四年),52岁,复居太史令 4年。作《羽猎赋》。

130年(顺帝永建五年),53岁,复居太史令 5年。《上陈事疏》。

131年(顺帝永建六年),54岁,复居太史令 6年。九月缮起太学,凡 240房,共 1850室。

132年(顺帝阳嘉元年),55岁,复居太史令 7年。七月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作《侯风地动仪图注》。上《论举贡疏》。

我们按照铸铜工艺进度,参照张衡年谱,编写候风地动仪铸造年谱:

127年,带着候风地动仪的设计方案到大冶铜绿山招标,而后南下衡山避寒。登衡山,作《鸿赋》。

张衡《鸿赋》序:南寓衡阳,避祁寒也。若其雅步清音,远心高韵,?鸾已降,罕见其俦。而锻翮墙阴,偶影独立,唼比?卑,鸡骛为伍,不亦伤乎!予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绪。乃为之赋,聊以自尉。

128年,回铜绿山签订候风地动仪铸造合同。住大冶附近的大城山监制铸造。

大冶铜绿山距大成山约 110公里。

明万历十九年《湖广总志》载:“东汉永元乙未(公元 95年)张衡在城山造铁船,今有张平子读书处、炼丹池、铁船厂旧址。”

清康熙四年《通山县志》载:“大城山……张平子好机巧,造铁船至永兴,迷潭船没。此山即其开凿之地,尚有张平之宅遗址焉。”

同治六年《通山县志》载: “(大城山)东三里有张平子读书宅故址。又有铁船厂,旧志云,张平子造铁船至永兴迷潭船没。厂即造船处也。” “城山老寺在县治南五十里甯张堡,旧志载,张平子遗址。”

129年,制作候风地动仪模型。顺便去虞地打猎,作《羽猎赋》。

张衡《羽猎赋》:“皇上感天威之惨烈,思太昊之观虞。虞人表林麓而廓菜薮,剪荆梓而夷榛株。……”

虞地有虞人叫虞荔,整理铸铜家族的历代铸铜流水账,作《鼎录》:“张衡制地动图记之于鼎,沉于西鄂水中。”

130年,制作候风地动仪模具。 《上陈事疏》。

为了给候风地动仪的投入使用造舆论,在《上陈事疏》里,张衡说“又前年京师地震土裂,裂者威分,震者人扰也。……灾异示人,前后数矣,而未见所革,以复往悔。”要免除灾害唯有“恩从上下,事依礼制” 。

131年,制范铸造候风地动仪。大兴土木改造灵台,准备候风地动仪的安装场地。

灵台是东汉至魏晋三个朝代的国家天文观测台,位于今河南偃师佃庄镇岗上村与大郊寨之间,始建于东汉中元元年(公元56年),规模浩大,占地面积达44000平方米。张衡作为太史令掌管灵台时,设计制造了小浑、漏水转浑天仪、候风仪、地动仪、瑞轮蓂荚等等。

132年,年初到铜绿山验收候风地动仪并发运,7月在洛阳灵台安装并验收。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市西南 20余公里处的大冶湖畔,发掘出自西周(公元前 11世纪至 8世纪)至西汉(公元前 5世纪至 2世纪)的采矿井、巷 360多条(个),古代冶铜炉 7座。它发现于 1973年,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

铜绿山是一个重要的地点。

一,铜绿山古铜矿南邻通山县,通山县地方志记载了张衡曾经住在通山县的大成山。大冶铜绿山古铜矿距大成山约 110公里。

二,张衡于安装候风地动仪的 5年前,即 127年南下衡山避寒。而大冶铜绿山古铜矿位于洛阳与衡山的中间。

三,大冶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开采时间为西周(公元前 11世纪至 8世纪)至西汉(公元前 5世纪至 2世纪)。铜绿山古铜矿规模大,历史悠久,地点吻合张衡的行踪,结束时间 “紧接”东汉,其实很可能是东汉后才结束。

四,张衡与虞人关系密切,张衡于安装候风地动仪的 3年前,即 129年到虞地打猎。东汉后,铜绿山古铜矿关闭。400年后,虞人后代虞荔,应该与铜绿山铸铜行业有很深的渊源,或者其祖先正是铜绿山铸铜行业中人,比较了解张衡铸铜制作候风地动仪一事,整理铸铜家族的历代铸铜流水账,作《鼎录》记载张衡的一件机密之事:“张衡制地动图记之于鼎,沉于西鄂水中。”

由此看来,张衡铸造过候风地动仪,其地点应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

地动仪建成以后,安放于灵台。

据《汉官》记载:“太史灵台待诏四十一人,其十四人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风,十二人候气,三人候晷景,七人候钟律。一人舍人”。

这里专门负责观测记录风的“候风”官员是否专为候风地动仪所设呢?

以上关于张衡铸造地动仪的地点推测引用自《张衡铸造候风地动仪地点》(作者经达华)

铜绿山铸造的地动仪,给张衡带来的是莫大的荣耀——“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然而,由于原型和资料的阙失,如何验之,怎么若神,全部成了难解之谜——张衡地动仪的内部构造和运作原理,给后人带来的是莫大的迷惘。

张衡年表记载:132年,地动仪建成之时,张衡作《候风地动仪图注》。《鼎录》则记载:“张衡制地动图记之于鼎,沉于西鄂水中。”

图注与地动图很可能是同一物或者紧密相关。可惜的是,图注已失传。地动图按照鼎录的说法,也不见天日。

东汉以后,南北朝北齐的信都芳撰《器准》,隋初临孝恭作《地动铜仪经》,都对之有所记述,并传有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说明在隋初以前,地动仪的复制方法并未失传。可惜的是唐代以后,二书也都失传。

后人现在可以根据的全部关于地动仪的说明,是在候风地动仪消失二百年后,南朝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中的记载(从阳嘉元年到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共196个字),以及唐徐坚《初学记》、宋吴淑《事类赋注》、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晋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顺帝纪》共七种记录有候风地动仪的史料。这些记载大同小异,现代研究者冯锐教授经过逐字对比后,得出如下238个关键字:

阳嘉元年,秋七月,史官张衡始作(候风)地动铜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酒尊,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尊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机、关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如有地动,地动摇尊,尊则振,则随其方面,龙机发,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丸声振扬,司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其余七首不动,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自古所来,书典所记,未常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这238个字中,又以“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十二个字为关键。

根据后人推断,这些文字史料关于候风地动仪的确切结构和外观虽然已经模糊不清,但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出入,看起来象是来自一个起源。这或者是当时的人有机会看到某种相关文档,也可能是口头一致的确切的流传。

从记载的文字看,既有地动仪外部形态也有内部构造。这说明更早的记录者至少应该见到过地动仪,并且打开过地动仪见到了地动仪的内部情况。这会是谁呢?不仅如此,更让人生疑的是记录里边有“施关发机”的记录。这个词语显示记录者不仅仅是看到内部而且了解有关地动仪的设计、制造、调试。因为“施关发机”并不是地动仪的一个部件,而是在场地安装时的一个必须的调试过程。这个最早的记录者,可能就是张衡本人。

为了保密,张衡没有说得太详细,同样为了保密,“制地动图记之于鼎,沉于西鄂水中。”

这个地动仪当时是代表神灵传递消息的,保密是必然的,就像那个众所周知的指南车都是当时的机密,何况地动仪了。

能流传下来的只有《灵宪》,这部统述灵台各种仪器的制造预案与观测方法的总则。浑天仪、候风仪、地动仪的理论依据正是《灵宪》,被南朝梁人刘昭记载在《后汉书·天文志上》的注释之中。地动图虽失传,候风地动仪的原始设计构想却没有失传。其设计理念应该秉承了“浑天说”。

道教对张衡影响很大。张衡的天地观为“浑天说”(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中国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就非常丰富了。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即盖天说、浑天论和宣夜说,张衡就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浑天说”见于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记载的《浑仪图注》(张衡制成浑天仪之后也曾写过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梁代刘昭注《后汉书·律历志》时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传世):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水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大胆地推测:

张衡设计的候风地动仪,樽体为“地”,樽盖为“天”,樽体樽盖之间的摆为“人”,

都柱座为“水”,都柱表达天地“浮”于水。

地震仪没发明以前怎么样,为啥地震仪没有普及(5)

甚至有人大胆推测,《黄帝阴符经》(一名《黄帝天机之书》)就是失传的《候风地动仪图注》。

也许,一切皆有可能。

下面我们来看看近现代复原的地动仪哪一个更接近于张衡的原始构造思想。

近现代试图复原地动仪的人很多。

目前几种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及原理:

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

地动仪复原专家王振铎先生于1936年绘制地动仪草图时,认为“都柱”是从地动仪的顶部悬挂下来的一根柱子,当受到震动时,柱子摆动,从而触发机关,即所谓的“悬垂挂原理”。

不过在1951年,他复原制作的地动仪模型,根据的却是“直立杆原理”,即“都柱”是一根上粗下细的直立铜杆,就像一个倒置的啤酒瓶,立于地动仪底部,只要受到震动,就会倒下,从而触发其它机关。

王振铎先生做这样的改变,有他理解上的变化,首先他认为“都柱”即为柱子,自然应立于仪器底部才符合文献记载;其次他认为地动仪里“傍行”的“八道”即八条轨道无法与悬挂的柱子相匹配,因为地震是多向的,柱子的运动方向是随机的,而“八道”规定只有八个方向,有可能“八道”会扭曲柱子原来摆动的方向,从而无法准确测量出地震的方位;其三他认为悬垂的柱子是重物,在摆动的过程中,由于惯性较大,有可能会触动相对的两组龙机。

地震仪没发明以前怎么样,为啥地震仪没有普及(6)

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原理图

冯锐复原的地动仪

2005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等人经过缜密的计算和考证,认为张衡地动仪的“都柱”应该是“悬垂式”的,最重要的是该模型不会受非地震的震动的干扰,尤其不会受到自地面传来的垂直震动的影响,而只会对地面水平运动的震动有反应。

冯锐版地动仪模型是在悬垂的空心的“都柱”下面设置一个小球,位于八条轨道组成的“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冯锐先生理解了“施关发机”的“关”是门栓的意思,不过他却把它设计成了一个小球,地震时,这个小球会掉下来,滚落轨道之中,击发控制一个类似于杠杆的机关,拨动顶部龙口里的球,掉入下面的蛤蟆口中。

地震仪没发明以前怎么样,为啥地震仪没有普及(7)

1、该模型将“都柱”设计成了“悬垂摆”。

2、理解了“施关发机”中的“关”是“门栓”的意思,并将其设计成了“都柱”下含着的小球。

3、当地震发生时,“都柱”摆动,小球滚落到“傍行八道”中一条轨道之中,触动连接小球的杠杆,推动高处龙嘴里的小球掉落。

4、该模型并没有对“施关发机”中的“机”做出具体准确的阐释,而是笼统理解成了一个由杠杆控制的机关。

5、于安君先生在《张衡地动仪原理重新研究》一文中如此评价此复原模型:“此模型的设置过程简言之为:施丸发丸。如果去掉其八只龙头及八只衔丸及倒L型的‘机’,只提高铜关的高度,让铜关上的‘丸’直接落击蟾蜍口内,此无疑会大大简化此仪器的制造,难道古人在避简就繁,此模型的‘机’,‘衔丸’以及‘龙首’等有多余之嫌。不能恰当而贴切地按史料设置,似乎有些过于‘进步’于当时和史料。”

于安君复原的地动仪

于安君版地动仪模型与冯锐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于安君将“关”用一根铜棍设计成了一个卡在“都柱”中、竖着的“门栓”,能起到锁定都柱首冲方向的作用,可以达到文献中所说的“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的效果。而在与都柱平行、靠近龙口处设置了一个一整套的弩机装置系统。这样,当震波传来时,“都柱”因惯性而摆动,当摆动到八条轨道的某条之时,“门栓”就卡在轨道之中,等于说是锁住了“都柱”的惯性方向,同时该“门栓”引发龙头弩机系统,铜丸掉入仪器下方的蟾蜍口内。

地震仪没发明以前怎么样,为啥地震仪没有普及(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