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讲了“看青料,断年代",今天我们再说说“看气泡,断年代”。这一招用对了,对于青花瓷的断代还是挺灵的!
我们都承认,古陶瓷釉层里的气泡是一种客观遗存,是各代所用不同材料、不同窑温和不同工艺所形成的自然特征。古人不会、也没必要在气泡上放心思或做手脚,来成心和咱们现代人博弈。尽管瓷器烧造的情况很复杂,偶然因素也常有,但因了材料、窑温和工艺的确定性,釉内气泡的特征及变化还是有章可循的。
所以,有些现代的古瓷鉴定家和研究者便通过这一客观指标,用60倍以上的电子放大镜,深入到釉层内部,通过对气泡特征的观察,与各代标准器的气泡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古瓷的具体年代。其实,在没有电子放大镜之前,有些精明的古瓷鉴定家就已经注意到气泡特征这个层面了,如“寥若晨星”、“聚沫篡珠”,说的都是气泡。
今天咱们专门说说各代青花瓷的状貌特征,以便大家参考。
上篇文章说过,真正意义的青花瓷自元代始。元青花的气泡是清亮疏朗的,有大有小,层次较多。这是它所用的青料是正宗的苏麻离青,釉也十分清亮,且较肥厚的缘故。(见图)
元青花气泡特征
到了元未及明洪武, 虽用的仍是苏麻离青,但品质低下 ,甚至是下脚料,釉也不那么清亮了,有些粘稠灰暗,但此时的窑温控制的很平稳,故釉内气泡均匀密布,都比较小,层次也不分明了。(见图)
明洪武青花气泡
到永乐和宣德早期,用的青料与元代相同,釉也清亮,窑温稍有提高,故与元青花特征基本相同,显得清亮疏朗。但宣德中晚期,大量采用了进口与回产的混合青料,故此后宣德青花的气泡就与元代和永乐炯异了。其表现为: 大小不均,互相串连,游动翻腾,因而釉层显得有些混浊,表面形成普遍的桔皮纹。(见图)
明宣德后期青花气泡
经空白期,到成化为之一变。成化瓷细腻温婉,其釉内气泡亦是如此。由于釉料、青料加工研磨极细,窑温控制极好,再加之素胎先入窑烧好,赶尽水份杂质,故成化瓷的气泡均匀细小,有的像半熟的白米粒,已经不是气泡了,由此之故,其釉表也极其细腻平滑,像蒙了一层江米粉粥的干皮。(见图)
明成化青花气泡
正德时,有点儿向宣德复归,这是因其青料是混合料,窑温及烧制工艺又与宣德相近之故。
从过渡期一直到整个清代,情况就复杂了。一方面,因国力的强弱变幻,烧造质量不稳定,因此反映在气泡上,规律性不甚清晰,乖舛较多; 另一方面,烧瓷技术毕竟日益成熟,可控程度高,尤其到清三代,有意仿制前代品种,仿谁似谁,反映在气泡上,也与前代相近,达八分像。如康熙、雍正仿成化,气泡也均匀细密,但只是发亮,没形成白米粒状,就是这点儿细微的差别。
当代青花气泡
因此,搞气泡研究的多不把清以后作为重点,一者是清以后特征确实不明显了,不易把握; 二者也是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发言权不够。就本人亦是如此,待日后下功夫吧。至于当代仿古者用电、气窑,其气泡更是均匀一致,没有层次,较好辨认。但已有人用电脑设置窑温变化曲线,模拟古瓷烧制过程,也达到五六分像,这就要结合其指标进行判断了。
文:刘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