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被称为长江鱼王,是目前已知长江中体型最大的鱼类,最大个体体长可以超过5米,是地球上非常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1.5亿年的历史,因此也被称为“水中活化石”或者“水中大熊猫”。
4月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中华鲟放流活动正式举行,这次将有2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流长江。在胭脂园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大小不一的中华鲟个体“乘坐滑梯”冲入长江,在这里是它们的起点,如果幸运接下来的六七十载它们都会在长江和海洋里生活。
这一次放流23万尾中华鲟子二代放归长江,数量上来看创历史新高。
从1984年以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共进行了65次中华鲟放流活动,共累计放流了530万条中华鲟,当然实际数字要更大,例如在2022年3月28日,长江武汉江段就有5万尾2.5代中华鲟放规长江,它们是人工养殖的,是子二代中华鲟和野生中华鲟的后代。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1年至今,至少有800万条中华鲟放归长江,到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状况仍旧堪忧,科学家在中华鲟的繁殖地进行研究,对一些长江底栖类的食卵鱼进行解剖,没有发现中华鲟的鱼卵。从2013年开始到今年,中华鲟至少有7年没有发生自然繁殖,这也意味着它们面临着野外灭绝的危险。
中华鲟是长江里的旗舰物种,对于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在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中华鲟列为“国际极危物种”,中华鲟的保护恢复工作非常急迫。
中华鲟是典型的海河洄游鱼类,它们会在长江里出生,在海里长大,当性成熟后逆流而上,跟随它们父辈的足迹,最终进入长江上游产卵地,在那里繁衍后代。一般都是在春夏之季,中华鲟开始从近海出发一路向西进入长江上游的固定产卵地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