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国家成立专门小组前往南联盟处理善后事宜,并立刻与北约和美国进行抗议和交涉。但他们都是一幅“战争造成意外”是难免的姿态,这一行为惹怒了中国国民和世界上一些爱好和平的人士和国家,世界各地游行不断,纷纷指责北约和美国的残暴行为,但对方最终给出的解释是“地图地标标错”了,所以误炸了中国大使馆。虽然最终在中方的强烈要求下,美方的做法大部分满足了谈判时中方提出的要求,比如道歉、赔偿。但就轰炸中国大使馆的真相,对方却一直没有给出另中国和世界满意的答复。
以上“三耻”都与卫星导航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决定自己研发导航系统。
“北斗一号”卫星的诞生
1994年《关于印发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立项报告的通知》印发出台,标志着“北斗一号”项目开始启动、研发。担任工程总设计师的是65 岁的中科院院士孙家栋。
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两套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这两个系统可都是大手笔,前者由24颗卫星组成,后者由30颗卫星组成。这样庞大的工程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而言,是很难做得出来的,当时的中国航天和导航技术都相对落后,想要短时间内将大量卫星送上太空几乎是幻想,那怎么做才行用最少的卫星实现定位的目标呢?
陈芳允,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提成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双星定位系统。通俗点儿讲就是我们要定位,不需要发送那么多的卫星,可以通过地面控制中心、用户和卫星三者之间的交互,来定位、计算位置。
经过6年多的研发,2000年10月13日“北斗一号”第一颗卫星发射升空,12月12日,第二颗也成功,2003年5月25日,第三颗被送入太空,三颗卫星组成了完成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也标志着我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建立了完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可覆盖中国全境,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救灾部队携带“北斗一号”终端机在通信没有休息、信息传输不畅的情况下,不断从前线发回各类灾情报告,为后方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信息支援。
但它也有缺点,首先是其“发短信”式的交互模式过于繁琐,且很容易被拦截,如果用于军工方面就太危险了。其次其定位精度和时间精度与GPS相比还差距明显,“北斗一号”的三维定位精度是20~100米,时间精度是20~100纳秒,而当时GPS的定位精度是10米,时间精度是20纳秒。另外支持的用户数量也较少,仅支持150个用户同时在线,离全球定位系统还差得很远。
攻难克艰,实现2007年4月17日目标
2000年6月,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发了一则公告,各国可平等申请最后一小段航空导航频段,先到先得,但必须在2007年4月17日之前能成功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拨号,否则就没有资格了。这就像现在的星链一样,谁占上就是谁的,你也别管人家用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