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中,高俅被描绘成宋徽宗朝的大奸臣,他滥用职权,构陷忠臣,十恶不赦。虽然历史上真的有高俅其人,不过《水浒传》毕竟是一部小说,免不了有杜撰和演绎的成分。那么真实的高俅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据《宋稗类钞》记载,高俅原本是大文豪苏轼的小史,即小秘书之类的角色,为人机敏,不仅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而且擅长书画,所以也颇得苏轼喜欢。1093年,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自己的好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大概也是想为自己的秘书谋个好出路。
这位王诜不但是个“书画高手”,而且是宋神宗的妹夫,属于皇亲国戚。得益于这层关系,连当时的端王赵佶也常常来王诜府中切磋书画。
某日,王诜和赵佶一起上朝时,因为赵佶忘带篦子刀(修理鬓角),就向王诜借篦子刀一用。刚好王诜有两把一抹一样的篦子刀,当天就派高俅前往端王府送篦子刀。说来也巧,高俅到端王府时,刚好赶上赵佶在蹴鞠(踢球),便邀其同蹴。没想到这个高俅竟然是个蹴鞠高手,精湛的技术让赵佶大喜过望,当即传话将篦子刀和高俅一同留下。
故事也许到此就该结束了。高俅凭借蹴鞠的好脚力,从苏轼身边一个小秘书混成了端王的亲信,这辈子吃穿无忧了。但没想到的是,这才仅仅是高俅好运的开始。
1100年,年仅24岁的宋哲宗突然病逝,因为死后无子,经满朝文武商议推举端王为帝,这位原本与帝位无缘的端王,机缘巧合的成了大宋的徽宗皇帝。
继位后的宋徽宗在朝中缺少根基,急于掌控朝局,于是开始提拔亲信。他第一个想到就是陪自己蹴鞠的高俅。不过高俅没有功名,按宋朝律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徽宗只好将高俅派往边关,在刘仲武帐下做一武官。说来也巧,高俅到任后不久,羸弱的宋军竟然在边境打了几个少有的胜仗。
凭借军功,高俅从一个普通的武官步步高升,不到六个月就做到了殿帅府太尉职事,掌管大宋禁军20余年。飞黄腾达之后的高俅更是对宋徽宗百般讨好,曲意逢迎。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为了迎合宋徽宗爱好,高俅将禁军改造成了锣鼓队,每日吹吹打打,不管训练,只图花哨。导致禁军“纪律废弛”、“军政不修”。
虽然在治军上没什么建树,甚至还恃宠营私,将军营改建成私宅。不过高俅这个人有一个好处是知恩图报。当奸相蔡京迫害苏轼一家时,高俅则及时伸出援手救助。史载,高俅“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这一做法为他博得了好名声。
同时,高俅还不忘在边关时刘仲武对他的提携。1115年,刘仲武打了败仗,按律当降职处分,但高俅在朝中竭力疏通,使得刘仲武仕途丝毫未受影响。
1126年,金军南下,宋徽宗逃往东南避难,高俅和童贯等也前往与徽宗汇合。乱世之中,高俅的好运再次爆表,他因与童贯不和被留在了泗州,没有随徽宗继续南下,随后又称病返回了开封。
史载,当时随同徽宗逃亡的蔡京、童贯等“六贼”后来都被继位的宋钦宗诛*,而高俅因为提前返回了开封,所以未被卷入这次徽宗与钦宗的政治争斗,成功躲过一劫。
1127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徽、钦二帝都被金兵俘虏北去,受尽屈辱后客死异乡。而那位被徽宗一手提拔起来的高太尉却早在此前几个月病逝,得以善终。
在1110年至1126年这20余年间,大宋禁军军备废弛,以致在金兵面前一触即溃,身为最高军事统帅之一的高俅显然难辞其咎。
不过,凭借好到爆表的运气,高俅从一个小史平步青云官至太尉,不仅躲过了徽宗与钦宗的权力争斗,保全了性命,甚至在靖康之变发生前得以善终,躲过了被俘虏的命运,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