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珊扮演的杜梅
绝版美人和浪漫爱的退场
在播出后的大「火」里,江珊饰演的「杜梅」成为一种女性美的极致。当不同世代的人去观看《过把瘾》时,会发现江珊和配角刘蓓、史可一起组成了关于90年代中国女性的审美群像和活体史料。
在25年前的低质像素里,她们有丰饶的发量,圆满的脸庞。鲜艳的衬衫和大垫肩西装下是成熟女性挺拔的骨架。和今天活在摄像头和直播镜头下的一代人相比,那时的中国女性有一种毛茸茸的蓬勃,如网友@goodfish所说,「她们的风华年代是我们对美的启蒙。」
《过把瘾》中的刘蓓
同样是90年代中后期,《北京人在纽约》有王姬,《东边日出西边雨》有许晴,《霸王别姬》里有巩俐和蒋雯丽。她们一起构筑起曾经多元而生机勃勃的审美:
江珊娇憨,史可艳丽,王姬大气,刘蓓洒脱,徐帆明亮,许晴甜美,蒋雯丽妩媚,何赛飞风情。
美乘以才华创造出经典。2018年,「国剧盛典」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经典电视剧。王姬和江珊最终代表《北京人在纽约》和《过把瘾》进入历史。
今天,屏幕上再难见到90年代生机勃勃的美人了。和美人一起绝版的,还有曾经创作者们一再描摹的「浪漫爱」。
《过把瘾》中的史可
回看赵宝刚「制造爱情」的30年,同时也是一个「罗曼蒂克」消亡的30年。
1990年,赵宝刚参与执导中国第一部情感剧《渴望》,1991参与执导《编辑部的故事》,1992《皇城根儿》,1994《过把瘾》,1995《东边日出西边雨》,2000《永不瞑目》,2001《像雾像雨又像风》,2002《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2003《别了,温哥华》,2007《奋斗》……
2019年《青春斗》。豆瓣评分4.7,这成为赵宝刚职业生涯的最低点。回溯赵宝刚对焦时代爱情的30年,即使是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曾在每个时代都制造和推出经典作品和成功偶像的他,已经和张一白、海岩、石康、王朔一样从曾经的阵地退场了。
外界评论赵宝刚已「不懂年轻人」,「把不到时代的脉搏」。
在近年接受媒体「三声」采访时,赵宝刚曾表示压力很大,「不能随心所欲,不能酣畅淋漓。早期我的所有作品,就是我想干嘛干嘛,我满脑子都是戏。现在我得拿80%的精力去估计别的事情」。
「电视行业现在凸显智商的作品有多少?」他认为,「换代需要有换代的东西」,「我们年轻的时候还拍过《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我们已经做不出来了,但年轻人也做不出来还挺悲哀的。」(新京报,赵宝刚:《青年医生》差点叫《八卦医生》)
这种悲哀,让今天屏幕上对「浪漫爱」的刻画从某种程度上说,再度回到一种「『没有爱情』的爱情」的状态。
在每年上千部的电视剧供给中,其中的「爱」和角色,从形式到细节都虚浮在空中,隔着厚厚的塑料罩子,无法抵达和指涉现实的生存和人类最共通的感情。
在这个时空下,或许我们更能看清曾经《过把瘾》对「爱」的认真、专注和计较,如何让「单纯」制造了经典,从而越过了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审美的接受藩篱。
「悲哀」当然不仅属于创作者,作为接受者的观众同样也对这个局面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曾经致力于研究「中国社会个体化」的社会学家阎云翔发现,今天,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年轻人都变得越来越保守了」。人对父母、权力的认同和依赖,似乎保守地重新走回到半个多世纪前。
《恋爱的犀牛》公演超过20年,被誉为「永远的爱情圣经」。最新一代「明明」的扮演者刘爽在演出时发现,「当下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好像确实和20年前不一样了,我们也在演出后听到一些反馈,说,太可笑了,这人在干嘛呢?在舞台上,撕心裂肺鬼哭狼嚎的,这是什么爱情?」(《恋爱的犀牛》20周年纪念特辑)
如果说文艺作品对「浪漫爱」表达的崛起曾被视作社会走向流动、开放的先声,那么对「浪漫爱」的无力表达和接受不能,以及「绝版美人」们所表征的多元审美的流失,是否也在同样言说着什么?
《过把瘾》中的江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