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继承了宋朝,不过元朝的宰相不再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是叫左右丞相,而且尚书省不再是常设机构,丞相是中书省的长官,所以正式的官称是中书左丞相和中书右丞相,而且和汉族政权不一样的,元朝的首相是右丞相不是左丞相。元朝著名的宰相有伯颜,脱脱等,伯颜也是官衔最长的宰相,共246字。
明朝建立的时候是继承了元朝的制度,也设中书左右丞相,不过这次是左丞相地位高了。李善长为首任左丞相,徐达为首任右丞相,李善长致仕后,胡惟庸继任左丞相,徐达后来坐镇北平,也把丞相职位卸了,汪广洋担任右丞相,不过汪广洋懦弱无能,中书省实际是胡惟庸说了算。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伏诛,中书省和丞相被裁撤,并且朱元璋重申以后不许再设丞相,不过这不能说宰相制度就取消了。
明朝皇帝不会各个都跟朱元璋一样精力充沛,即使是朱元璋他也需要有人辅佐,所以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从明成祖时期开始,大学士权力开始加大,虽然大学士只是五品官,不过皇帝会给他们加衔。之后逐渐形成了内阁首辅,次辅,人们往往视其为宰相。不过整个明朝都没有明文规定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内阁首辅是百官之首,名义上的百官之首是吏部尚书,号称天官。内阁制度的雏形出现在明成祖时期,首辅制度成型于明武宗时期,完全定型于明世宗嘉靖帝时期。张居正担任首辅时内阁权势达到了顶峰,不过他只是实际上的宰相,而不是名义上的宰相,必定有朱元璋的遗训在。
清朝时期将殿阁大学士的品级有五品提高到了正一品,成为了百官之首,又设协办大学士(从一品)辅佐。这就是从制度上明确了殿阁大学士是宰相,初期的话殿阁名称是四殿两阁,即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乾隆时期废中和殿,增体仁阁,至此三殿三阁定型。傅恒之后保和殿大学士不再授人,文华殿大学士成为了实际上的首辅大学士。不过军机处设置以后,内阁权势被夺,所以清朝内阁大学士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军机大臣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只有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是真宰相,比如我们熟悉的和珅和大人,就是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妥妥的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