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国家采取了公私合营制,兴隆堂被通过赎买等方式,“摇身一变”,成了国有企业,名字也改成了“兴隆堂调味品厂”,王守义丢了祖传的基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转眼来到1959年。各种天灾纷至沓来,饥荒、蝗灾闹得河南人民举步维艰。许多地方粮食颗粒无收,为了活命,人民连草根、树皮都扒干净了。
王守义一家也不好过,他们在饿死的边缘线挣扎着。饿昏了头的王守义,想到了手中的祖传秘方。
他家的调料能传承上百年,那就说明是受人们所喜欢的,也许老祖宗留给他们的东西,可以救这一大家子的命呢?他想做调味料偷偷卖钱或换点粮食,以此扶持整个家族家用。
在那个连饭都吃不上的年代,家里人都骂他疯了。窝窝头都难有一个,谁会做菜呀,更别提有人会买调味料了。
说是这个理,但王守义的这个念头一起,就怎么也压不下去了。他识得草药,便在山上忙活起来。因为秘方中的有些药材找不到,所以王守义就重新改善秘方,原有的基础上,改良出了一款特别的调味料。
当王守义拿着调味料外出贩卖时,根本无人理会他。回到家中,王守义就想到了之前家人说的话,他认真思考了一番,的确是的,周围住的大多是贫苦人家,自己家揭不开锅了,别人家也是一样。
他们对调味品不感兴趣,那么饭店、餐厅、工厂食堂应该是有需求的吧。
于是,在那个交通落后的年代,王守义开始用自己的两条腿,走路推销调味料。整个华北地区,从驻马店到石家庄,几乎都留下过王守义的脚印。
刚开始,王守义的推销并不成功,没有人见过他,也没有人听过他的调料品,单说他是兴隆堂的传人,知道这家百年老字号的人不信,不知道的,就更不信了。
为了获取买方的信任,王守义便在自己的每包调味料上,都写上了“十三香”的字样,还逢人就说,自己的调味料是可以退换的。
渐渐地,“十三香”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尝试买过的人也都给出了不少好评,他的调料越传越远,更多的商家开始尝试使用他家的调味料。
就这样,王守义一家,靠着十三香既打响了名气,又挺过了饥荒。
那时候,一包“十三香”可以卖到8分钱到1角钱,虽然盈利不大,但日子也是越过越好的。但王守义的笑脸没维持几年,就到了19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