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小说中,塑造了北宋时期一个妄图复兴鲜卑燕国,而四处兴风作浪的反派家族:姑苏慕容氏。男主人公萧峰的身世悲剧,便以慕容氏的阴谋为发端。随着金庸小说和电视剧改编风靡一时,北宋慕容氏作为野心家的形象也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这只是设定极不符合历史的小说家言。
就和攻灭西突厥的绝世名将苏定方,在《隋唐演义》系列小说戏剧中是大奸臣一样,北宋慕容氏同样也饱受不白之冤。
在真实历史中,北宋时期的慕容氏是大宋王朝的开国勋贵,太祖皇帝赵匡胤以兄长呼之的河南郡王慕容延钊之后人,百余年来尽忠报国、将相满朝。若说他们竟会以鲜卑人自居,甚至代代子孙家传遗训,图谋造反,妄图恢复七八百年前的大燕国,堪为十足笑话。
好比如果有人说王安石是王莽的多少代后人,他的变法其实是为了祸乱国家,潜藏了光复王莽之大新王朝的祸心,相信不论对王安石变法是褒是贬的正常人,都会觉得谬不可及。
小说中热血沸腾的少室山决战中,反派大BOSS慕容博现身,教训他儿子慕容复曰:「嘿嘿,大燕国当年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何等英雄,却不料都变成了断种绝代的无后之人!」
此语中提到的四人,确是有来历的。在距离《天龙八部》之前的七百多年,正是五胡乱华的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进入中原,在七十余年里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政权。其实这些名字就和西汉、东汉;北宋南宋一样,仅仅是后人为了方便区分才如此称呼。在他们自己看来,原本就是同一个政权的不同历史时期,也即是小说中慕容博慕容复父子,念念不忘妄图兴复的大燕帝国。慕容博、慕容复父子
慕容皝是鲜卑燕国的实际奠基人,被追封为燕太祖文明帝;慕容垂是慕容皝的儿子,在淝水之战,氐秦帝国崩溃后,举兵复国,谥燕世祖成武帝;慕容德是慕容垂的弟弟,在北魏大军压境,燕国四分五裂时,据山东自立,谥世宗献武帝。
而慕容恪则是慕容皝之子,慕容垂之兄,既是军纪严明的杰出统帅,为幼主鞠躬尽瘁的辅政大臣,因此作为五胡政权的皇子,竟得以进入唐宋朝廷官方武庙,以示对其品德和功业的褒扬。
可参见狐狸小编之前此文:
后来慕容皝的三个儿子,慕容儁、慕容垂、慕容德兄弟虽然都成就一朝帝业,然而子孙亦于亡国时灭绝无遗类。前燕皇族慕容儁后裔,被苻坚与西燕慕容永灭门;后燕皇族慕容垂后裔被北燕冯跋灭门;南燕慕容德本无后,他侄子慕容超,以及跟随他南迁的几千慕容氏族人,被南朝刘裕灭门;燕国太宰、大司马、太原王:慕容恪
唯有慕容恪之孙慕容腾投效北魏,封燕郡王,延续了慕容氏的嫡传血脉;慕容腾的曾孙、即慕容恪的七世孙慕容绍宗,成为东魏名将,于涡阳之战大败混世魔王侯景,又在侯景走投无路时放了他一马。这一念之差,竟至让侯景逃奔南梁,祸乱南朝,彻底改变了天下格局。原本居关中一隅的西魏关陇集团,在收取南梁的梁益襄樊后国势大增,奠定一统后三国的基础。
东魏燕国公: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后来率军攻击西魏名将王思政,胜利在望时风吹战船误陷敌阵,不屈落水而死,被追封燕国公。虽然时运不济,也因其战功、气节,得以和先祖慕容恪一样,同样名列唐、宋两朝的官方武庙的六十四将、七十二将中,成为一段佳话。
而就在慕容绍宗活跃的年代,北魏帝国那场影响后世深远的激烈汉化改革才过去不久,孝文帝元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尽弃胡族风俗语言服饰,更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制定汉式官制朝仪,将北方汉人士族
大家全面纳入统治中枢。虽然这样激进的改革严重损害了鲜卑军事集团的利益,元宏死后不到三十年,以鲜卑军人为主的六镇军阀集团便令北魏王朝土崩瓦解,但北方汉人亦趁此良机得到了很大一部军权。
北周灭高氏北齐一统北方数年后,一个鲜卑名“普六茹那罗延”的汉人以国丈之尊,执掌北周国政;鲜卑大将尉迟迥不服,据邺城起兵,原北齐故地关东八州皆反;被这个恢复了汉名“杨坚”的伟大人物一战平定。
随后杨坚代周称帝,敕令尽弃胡姓,禁绝胡俗,光复汉统。数百万鲜卑人失去了自北魏起长达数百年的“国族”地位,他们也做了各自不同的选择。
明智的鲜卑人如独孤伽罗,成为新帝国的皇后,辅弼隋高祖杨坚开创了“开皇盛世”,顽固抗拒汉人光复事业的反动派;如尉迟迥及其同党都被直接消灭,成为历史尘埃。
而慕容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也正是众多源出鲜卑的大隋开国文武大臣之一,他征讨岭南,平定叛乱,牧守一方,屡建战功,在隋朝被封为野王县公,河内县公。
经历隋兴唐起不到百年,自慕容氏灭冉魏入主河北起,在北中国叱咤数百年之久的鲜卑人也正式成为了历史名词,融入汉族。虽然一些姓氏如慕容、宇文、元、独孤、尉迟、长孙等仍能探究其祖先来历……
到了五代末年,慕容绍宗、同时也是慕容恪的后裔慕容延钊,成为后周王朝大将,历任淮南、镇宁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为禁军统领赵匡胤副手,协助其发动“陈桥兵变”。事后一度为宋朝禁军最高统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即宰相衔,领大军灭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生封侍中,死后赠中书令,追封河南王。连他的父亲开州刺史慕容章,也被追封为太保。
北宋河南王、中书令:慕容延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