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对墓葬的考古,工作人员发现,洞穴中有些棺木的重量竟然超过上千斤。
工作人员由此产生了一个困惑:在没有机械设备的帮助下,2600多年前的古越人,是怎么将这些沉重的棺木运送到离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的崖洞里的?
专家苦思无解,89岁老人一语道破玄机考古工作就是“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过程,对于这些棺木如何被运送到崖壁上的洞穴中,工作人员也展开了讨论和猜想。
有人提出,会不会因为地质变迁,才将这些洞穴所在位置抬升上来?
这个说法很快被地质专家否定了:龙虎山一带,并没有类似的地理运动。
也有人说,古越人也可以利用在崖下堆土的方法,一步步将高度升上去,这个设想也很快被大家否定了。
还有人提出了其他地方的古栈道,认为古越人也是利用搭建栈道的方式,接近崖洞的。
但是通过对仙水岩山体的观察,考古人并没有发现修建栈道留下的孔洞,这一猜想也被否定了。
假设都被否定,那么古越人究竟是怎么样把这些棺木运到崖洞里的?
另一组研究棺木的工作人员,忽然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棺木的棺盖两侧,和棺身都有孔眼,而没有孔眼的棺木,两端也有把手。
根据这些考古人员再一次推测,这些会不会是为了方便绳索捆扎?
为了揭开悬棺之谜,1989年,江西文博系统的单位,又和上海同济大学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悬棺课题组”。
然而有着众多专家的课题组,对于这个问题依然毫无头绪。
就在这时,走访当地群众的贵溪市博物馆的馆长谢建根,从一个89岁的老人那里听到一个说法,老人说,他从小听家里的大人说:悬棺是用天车绞上去的。
听到这个说法的谢建根眼前一亮,他把这个说法和课题组一说,大家在机械专家陆敬严的带领下,尝试复原古越人的仿古吊装工具。
而就在这时,江西铜绿山的铜矿遗址,发现了一个3300年前的木质绞车轱辘,这一发现,让课题组更加坚定了之前得出的结论。
课题组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地研究出了一套吊装方法,为了证明方法的可行性,他们选定离水约26米的一号墓洞,进行第一次实地尝试。
课题组找来两位身手不凡的药农,在山崖上安装好一个定滑轮,再配合地面的绞车,成功地将两位药农送入洞穴。
接着,棺木也被顺利地吊入洞口,两位药农用绳索将棺木拉进洞里,至此,课题组的吊装棺木的方法,证明是可行的。
他们的这次成功的尝试,被各个媒体争相报道,但是有些专家在看到后,又提出了新的疑问。
课题组这次选定的洞穴,离地只有二三十米高,但是龙虎山的悬棺最高的有七八十米,而且崖壁几乎是九十度和水面垂直,这么高的高度,在哪里找支点固定滑轮呢?
所以,这次尝试虽然成功,但是没有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龙虎山的千年悬棺是怎么吊上去的,依然是个迷。
高价悬赏求解谜,香港奇人出妙招课题组吊装尝试之后,龙虎山悬棺在全国也渐渐知名,成了旅游景点,江西省也适时成立了龙虎山旅游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