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中,勒庞用生动的语言和新颖的观点,解析了什么是群体和群体心理,让你透彻地认识群体,在人云亦云中依然能保持清醒的认知。
勒庞认为,当一个人进入到群体,他会获得一种不同于个体时期的集体特征,从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思想、感情等与原先单独一人时有些不同。
就拿网络暴力来说,现实生活中善良温和的人,在进入到网络这个环境后,极容易变得没有理智可言,对他人进行辱骂。这是因为处于群体中个人获得了匿名性,从而变得放纵。
群体是匿名的,因此也是不负责任的。一直控制住个体的责任感,会完全消失。所以,他会特别容易放纵自己
——《乌合之众》P23
另外,处于群体中的人也极容易被暗示,把表象当真相。今天他们支持这些言论,过几天还是这群人,又去支持相反的言论了。毕竟,处于群体中更具有安全感。可是这种“合群”,又真的正确吗?
借用一句赞誉乔治•奥威尔的话来说:“多一个读《乌合之众》的人,自由就多了一分保障。”
董强终于出手了,恢复法语原貌译本!
目前市面上有不少版本的《乌合之众》,但距离原文仍有不少距离,换句话说,还有可改进的余地。
为了让读者读到最接近原文的译本,作家榜邀请到董强重译《乌合之众》。
董强老师是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将《论语》翻译成法文的中国学者,曾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由三任法国总理同台授予。
他曾在法国游学12年,期间在法国用法语出版诗集《松绑的手》,赢得法国文化界名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等人的一致赞赏。
为了译好《乌合之众》,董强将勒庞的其他作品,如《教育心理学》、《人与社会:起源与历史》等,都通读了一遍。
在版本的选择上,董强从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图书馆借阅了《乌合之众》1902年的版本,可以说与1895的初版完全一致(1902年的为第六版,由此可见此书受欢迎的程度,几乎以每年再版一次的速度面世),并以1963年法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为参考,纠正现存其他版本的误译、误解、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