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露之水药食两用
古代食香习俗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很悠久,芳香物质很早就被古人用来香体、辟秽、改善环境。原始的香品,多用芳香植物制成,在今天看来,这是真正纯天然的香料。早期用香的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有时就是直接插戴香草。而较为普遍的方式,则是将香草一类的芳香物质采摘阴干后,装进小口袋里,做成香包,谓之“香囊”。
香囊,又叫“容臭”,这里的“臭”念xiù。容臭好闻,居家可悬挂,在古人的卧室帷帐里都会悬挂香囊。
在古代,比较讲究的人都会随身佩戴香囊。因为香囊是古人佩戴之物,故还有“佩帏”的别称。先秦时人们佩戴香囊已很流行,对未成年时还有用香要求。据《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
为何见长辈要佩戴香囊?避免身上有异味,冒犯长辈。可见,古人用香并非仅仅为了好闻,而是上升到了文明礼貌的高度。
秦汉以后,佩戴香囊成为民间一种广为流行的香品消费方式和风俗。东汉末文人繁钦在《定情诗》中有这样的描写:“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将香囊系在膀臂下,穿上长袖,藏掩其中,会有暗香飘出,所谓“红袖添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图 古代女性“香囊系肘后”(江苏常州出土南朝画像砖)。
除了系在膀臂下,也可藏于怀中,还可当成装饰物件,挂于胸前。古人喜欢佩戴香囊,并不仅仅是为了香体,去除异味,还有保健和医疗的考虑。古人认为,带香植物都有特殊的医疗功能,许多芳香植物被中国古代医家列为“上药”,而被推荐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人为了香体,除了佩戴香囊,还有直接食用香品的现象,将芳香物调入日常饮食中。
这种“食香”之俗在古代曾长期存在。如在唐宋宫廷中,嫔妃间便流行食用杏仁、饮用杏露,为的就是体香。以体香出名的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生前不只常佩香囊,常洗香汤,也爱食芳香果实。
用香以食
古人从芳香植物的功能与生长状况中,发现了许多具有温中理气、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发散清热等对人体有益的种类。使用天然健康的食材,加入香料,以增其佳味,入其药性。美食与养生同在。
宋代,是中国芳香文化的黄金时代。
当时餐食芳香食物的风气达到了高峰,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各种香花与香药制作的“香食”。
梅花与檀香制作的“梅花汤饼”
菊花、甘草汁放入米中制成的“金饭”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酒肆里叫卖的香食有:麝香甘蔗、沉香藕花、麝香豆沙团子、香药木瓜等。
所以,蔷薇水自然也就可以用来食用,这都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不然从未有过的习俗,也就不可能知道如何使用啊,没有养成习惯,就没有必要发明创造香囊、香品、香炉等等,这也是配套的。
------------------
花露之食用
花卉饮食
植物涵养整年,只为迎春绽放。植物之花可谓植株精华的凝聚。古人云其 “ 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 ”,色、香、味、形俱佳。故有 “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之说。
食用花卉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就是关于食用菊花的最早记载。
茉莉花可以舒胆明目,清凉解毒。明《饮馔服食笺》记载:“茉莉花嫩叶采摘洗净,同豆腐熬食,绝品”。
桃花是一种天然的润肤品。《太清方》中写道:“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此时采摘下桃花瓣阴干,放入粥内,常服可添娇色。
《本草纲目》中记载,桂花“能养精神,和颜色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桂花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香料,桂花糖渍香甜可口,有让人愉悦的气味。
牡丹花的食用从宋代就开始了。
南宋的宪圣吴太后,最是嗜花之人。她生活清俭,而且不喜*生,因此日常多吃拌生菜,总是让宫人从皇苑中采摘来牡丹花瓣,掺在其中以调味。
冬天,则用梅花来拌生菜,并只许采集树下的落英来入馔,而不许惊动枝头清放的葩蕾。
到了明清时人们已有了较为完满的原料配方和制作方法。《养小录》记载:“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汁烩亦可。”其实,无论滑炒、勾芡、还是清炖,牡丹花那浓郁的香气终不改变。
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一书中就记载了“蜜渍梅花”、“汤绽梅”、“金饭”、“梅粥”、“荼蘼粥”、“雪霞羹”、“广寒糕”、“黄菊煎”、“梅花汤饼”、“松黄饼”、“紫英菊”等十多种花卉肴馔。
花卉酿酒
在宋代,荼蘼酒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王十朋有诗赞曰:“雨过无桃李,唯余雪覆墙。青天日英妙质,白日照繁香。影动春微透,花寒韵更长。风流到樽酒,犹足助诗狂。”
苏东坡又有诗云:“下腾赤蛟身,上抽碧龙头。千枝蟠一盖,一盖簪万球。花开带月看,香要和露收。一点落衣袂,经月气未休。一摘入酿瓮,经岁味尚留。”。
宋时崖州人还以安石榴花酿酒,宋人祝穆的《方舆胜览》载:“崖州妇人着缌缏,以土为釜,器用匏瓢,无水,人饮惟石汁。以安石榴花着釜中,经旬即成酒,其味香美,仍醉人。”
明清时期烧酒已广为饮用,烧酒性烈味香,用高梁所制者称为高粱烧,用麦米糟所制者称为麦米糟烧,而以各种植物掺入者统称为药烧,用以制造药烧的植物有五茄皮、杨梅、木瓜、玫瑰、茉莉、桂、菊等。
图 洗花入酒。[明]陈洪绶《蕉林酌酒图》,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据《清稗类钞》记载,京师酒肆有三种,一为南酒店,一为京酒店,再者即为药酒店,三者中以药酒店为特别。药酒店中所售之酒均为“烧酒以花蒸成”者,这些药酒名目繁多,有“玫瑰露、茵陈露、苹果露、山楂露、葡萄露、五茄皮、莲花白”等,而之所以名之以“露”者,盖酒“凡以花果所酿者,皆可名露”。
不唯酒,其它的花卉饮食在明清时期也日臻成熟完善。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和《草花谱》、朱木肃《救荒本草》以及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顾仲的《养小录》、汪灏的《广群芳谱》、陈元龙的《格致镜原》等著述中均有关于花卉食用的条款,不但食用花卉的种类更为丰富,而且食用方法也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诸如栀子花、菊花、芙蓉花、凤仙花、芍药、茉莉、玉兰花、玉簪花、金盏花、萱草花、莲花、藤花等均可供食用。
食用方法有将花瓣拖面后用油或蜜煎食;有将花或苗叶炸熟,油盐调食;有将花蒸熟晒干用作馄饨或点心馅;有用花来熏制花茶;有的用花来制作美酒;更有用花来配制火锅汤料。总之,是汲取以往之精华,集历代之大成。
----------------
花卉汤品
宋代除了酒,还流行一种用药物配制的饮料――汤。
宋代汤的品类众多,有橘汤、暗香汤(梅花)、天香汤(桂花)、茉莉汤(茉莉花)、柏叶汤、橙汤等。亦不乏以各种花为原料制作的汤品。
元代主要用花卉来熏制花茶,制作汤一类的饮料。具体做法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多能鄙事》、《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均有详细记载。
明万历时期杭州人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之《饮馔服食笺》中记有“茉莉汤”:“将蜜调涂在碗中心抹匀,不令洋流。每于凌晨,采摘茉莉花三二十朵,将蜜碗盖花,取其香气熏之。午间去花,点汤甚香。”
在明中期华亭人宋诩及其子公望编著的《竹屿山房杂部》中,记载了香花酱的制法,此工艺传承至今。
“桂花、兰花、玫瑰花、蔷薇花[燖]、茉莉花、木香花之类。用花瓣心捣糜烂,压去水,蜜和之、日暴之。加白砂糖复捣之,收入瓷器常以日暴。”这些香花用糖腌制后,可作糕点馅或菜肴的调味品,也可直接用水冲服,食之提神振气。
点茶,香果香花茶
明初,从唐宋传承下来的点茶饮法尚存,只是点饮时在盏中增加了一些有香气的果实和鲜花,茉莉花就是其中一种。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点茶”条:“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
在茶人顾元庆于嘉靖二十年写成的《茶谱》一书中,记载了花茶的制作工艺。“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假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纸箬絷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诸花仿此。”。
有花商专为窨茶提供茉莉花和珠兰,如清道光年间苏州文士顾禄《清嘉录》卷6载:“珠兰、茉莉花来自他省,熏风欲拂,已毕集于山塘花肆,茶叶铺,买以为配茶之用者,珠兰,辄取其子,号为‘撇梗’。”
《广群芳谱》援引《决雪堂漫录》中熏茉莉花酒的方法:“用三白酒或雪酒色味佳者,不满瓶、上虚二三寸,编竹为十字或井字。障瓶口……新摘茉莉数十朵,线系其蒂,悬竹下,离酒一指许,用纸封固,旬日香透矣。”。
还有类似技法用于熏制点茶的茉莉花水,据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卷2“花谱·茉莉花”:“制用,每晚采花,取井花水半杯,用物架花其上,离水一、二分,厚纸密封,次日花既可替,以水点茶,清香扑鼻,甚妙。”
万历时人屠隆在《考槃余事》卷4“诸花茶”中,记载了另一种点茶用茉莉花水的制法。“茉莉花以熟水半杯放冷,铺竹帋一层,上穿数孔。脱时采初开茉莉花,缀于孔内,上用帋封,不令泄气。明晨取花簮之水,香可点茶。”
这里记载的点茶用茉莉花水制法中提到了“熟水”,什么是熟水呢?熟水,做熟烧开的水添加了中药和各种花卉做成的代茶饮。
何为熟水呢?
“熟水”,顾名思义就是做熟的水、烧开的水,只不过这些烧开的水里加了一些茶或者中药,“茶饮剂”、“代茶饮”与熟水大同小异,与今天的饮料没有什么两样。
宋代陈直的《寿亲养老书》中,就有“熟水”一章,专门讲解各种中药熟水的制作方法,这些制作熟水的中药,大都气味芳香、甘甜,含有成分不同的植物挥发油。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曾经写过一篇含有中药豆蔻熟水的美词,其中的“豆蔻熟水”,就是治疗暑湿困脾之类疾病的著名饮料。
据史料记载,被翰林院评为一二三名的饮料分别是:紫苏熟水、沉香熟水和麦冬熟水,荣获第一的紫苏熟水,下胸膈滞气,而且芬芳宜人。
明代高濂在他的《养生八笺·饮服食笺》中,记载了12种常见的熟水配制方法。
明代,入茶的中药越来越多,顾元庆在自己的《茶谱》中说过:“木樨、茉莉、玫瑰、栀子、蔷薇均可入药。”
清代,“熟水”更是五花八门,《红楼梦》中就有多处描写皇宫与王府夏日饮用熟水的场景。清宫医案在记录慈禧、光绪诊病用药的处方时,也记录了多个“平肝清热、理气代茶饮”的处方。
所以,中国人早就喝“熟水”,喝热水、烧开的水啦!
----------------
餐花露、花露餐
花露是重要的化妆、美容用品,但是在中国,同时也成了倍受珍视的饮料、调味品。
蔷薇水可以食用,也可以涂抹身体,但是最常用的还是洒在衣服上做“香水”之用。宋代人也掌握了制作“香水”的蒸馏技术,进而开发出柑橘、桂花、茉莉等多种花露,也用其制作和香。
我国制作花露,大约起源于南宋,盛于明清。到清代,以姑苏虎丘出产的花露最为著名。
苏州的花露,和北方以花的原味制作成化妆品有所不同,它是通过特定工艺,从花中提取液汁,可以点茶,可以入药,也可以作为食品的调味品,甚至可以直接作为饮料。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煎饼(用文火慢慢熬煎得露),另是蒸制(用沙甑或锡甑制一蒸具取露)。
花露有益于人体,无所不宜,代茶解渴,入酒增味,调汁制糕。
图 清晨,采下带露的鲜花。[明]仇英《人物故事图册》(局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清时期,古人制作的花露品类更为丰富,自然界中凡是有香气的花草都被古人蒸馏成花露水香,《墨娥小录》香谱卷中有“取百花香水”之法:
“采百花头,满甑装之,上以盆合盖,周回络。以竹筒半破,就取蒸下倒流香水,贮用,谓之花香。此广南真法,极妙。”
明代张岱将“鹤觞、花露”加入牛奶中,然后上火蒸制出传统的中国“奶酪”,自成风味一绝。
明《养小录》中,更是整理了三十几种可以蒸香露的花、叶,“诸花及诸叶香者,俱可蒸露”,如稻叶、桂叶、橘叶、荷叶这样随处可见、一摘满把的植物叶子,都被利用为蒸馏香露的上佳原料。
香露无论是入酒调味,还是作为代茶的饮料,或是作为点心甜品的调味,都非常清新宜人。
另外,《陈氏香谱》还有个新词:南花。南花即南方花,“如梅花、瑞香、酴醾、密友、栀子、末利、木犀及橙、橘花之类,皆可蒸。”这些南方花 “其香之清婉,皆不出兰、芷下”,江南多南花,以此蒸馏花露并成为贡品便不足为奇了。因此明代后期到清代,鲜花蒸馏的香水——花露风行开来。
清代的时候,桂花、玫瑰、茉莉、薄荷、金银花等可食用花卉,都可以用来蒸花露,然后用来调酒,做汤,调味,给普通的饮食菜肴、酒水清茶增添了花朵的芬芳。
据一本杭州叶种德堂的《丸散膏丹说明书》记录,该店在清代后期出售的花露有:玫瑰花露、夏枯草露、早桂花露、黄菊花露、白菊花露、白荷花露、茉莉花露、金银花露、鲜橄榄露、鲜佛手露、鲜稻头露、鲜生地露、鲜藿香露、枇杷叶露、薄荷叶露、霜桑叶露、野蔷薇露、地骨皮露、马蓝头露、陈香橼露、陈青蒿露、建兰叶露、仙遗粮露、干地黄露、熟地黄露等,达25种之多。
《吴郡岁华纪丽》卷三记道:“至于春之玫瑰,夏之珠兰、茉莉,秋之木樨,所在成市,为居人和糖熬膏,点茶酿酒煮露之用,色香味三者兼备,不徒供盆玩之娱,尤足珍也。”
就是说,可以用来制作花露的花卉有很多。明清以后,随着技艺的发展,制作的原材料也从观赏性花卉扩大到一些农作物或野生植物。
清人顾仲《养小录》也有记载:“充分发挥烧酒锡甑、木桶减小样,制一具,蒸诸香露。凡诸花及诸叶香者,俱可蒸露。入汤代茶,种种益人。入酒增味,调汁制饵,无所不宜。稻叶......玫瑰、茉莉......桂花......惟兰花、橄榄二种蒸露不上,以质嫩,入甑即酥也。”
清代李渔把花露用到了极致,家中待客的饭粥中都要以花露增味、增香,李渔《闲情偶寄》“饭粥”篇中谈到宴请宾客吃饭时,一定要比家常吃的饭稍精一些,须事先准备一盏花露,等饭快熟的时候绕入稍闭,再将饭拌匀始用。
李渔常用来招待客人的“花露拌饭”:当米饭刚熟时,将一杯花露浇到饭上,焖一会儿后拌匀,普通的米饭带上异样的花香,变得美味珍奇。李渔还总结到,拌饭所用花露以蔷薇、香橼、桂花露最妙,更能让人回味无穷。
说真的,看的真羡慕,真想吃啊!不管是花卉饮食,还是汤品,都是天然的好吃的,加上花露入酒,亦或是花露拌饭,都令人垂涎三尺,想一想就知道多么好吃了,在讲究这一方面,今人确实不如古人。
今天进步的只是石油化学工业品,处处离不开,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化学合成,要么就是转基因,这就是几百年后的人类进步所在吗?!
我们所追求的就是这种进步吗?
几十年前的中国还是各种天然食品用品,几十年后,中国却是各种化工合成品,曾经便宜的天然物,如今却成了难以吃上的奢侈品,这可能就是和西方接鬼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