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解体
捷、斯两族政治家曾签有协议。同意独立后赋予斯洛伐克自治权力,使其拥有独立的议会和法院。可现实却是捷克人把持了政权,强制采用单一制,即中央政府拥有对领土的绝对主权,不承认境内有第二个政治实体,斯洛伐克的自治权利不再被提起。
相较于斯洛伐克人,捷克人不仅占据人口优势,更掌握了国家的经济主导权。匈牙利人被赶走后,长期受压制的斯洛伐克人缺乏民族精英,无法填补匈牙利人留下的行政体系空白。捷克人趁势进入,占据了斯洛伐克的各个行政部门,斯洛伐克的学校里也充斥着捷克教师。
▲捷克斯洛伐克首任总统马萨里克
借助于在教育体系的渗透,捷克政治家开始否认斯洛伐克的民族属性,他们打着“捷克斯洛伐克族”的旗帜,在斯洛伐克推行“捷克化”。
但捷克人毕竟与斯洛伐克人族源相同,不像匈牙利人那般压迫斯族。独立后斯洛伐克地区的经济亦有起色,这缓解了斯洛伐克人的抵触情绪。
▲德意志人在捷克的占比(二战前)
20世纪30年代欧洲风起云涌的局势也遮盖了捷、斯两族的矛盾。特别是希特勒上台、德国再度崛起后,捷克斯洛伐克感受到巨大的威胁,捷境内的300余万德意志族也成为一颗随时会爆炸的“暗雷”。
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确有所图,尤其是捷国发达的军工体系将对希特勒的扩张战争提供有力支持。
二战前,捷克斯洛伐克在奥匈帝国建设的工业基础上,强化军事等工业部门。工业产能高于日本、西班牙等国,居全球第七位。
▲德国整军备战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对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人聚居的苏台德地区提出领土要求。秉持绥靖主义的英法等国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以《慕尼黑协议》的形式同意了德国对苏台德地区的吞并,以换取德国不发动战争。次年3月,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吞并了捷克地区的剩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