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最后因为什么被赐死,历史上刘墉的真实结局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3 04:28:53

刘墉就说,大清朝的规矩,皇帝亲口御封一个字,每年就要有一万两白银的赏赐。皇帝赐我封号“罗锅”是两个字,我每年就能多得两万两白银啊。

乾隆顿时语塞,可是觉得自己就这样被耍了很没面子,乾隆虽然生气,但是也不好发作。从此以后,“刘罗锅”这个称号就叫响了,刘墉每年还能多拿两万两银子。

这就是传说的刘墉得封“罗锅”的始末。按照很多曲艺作品的说法,刘墉本来也并不驼背,只是每次见到皇帝都要弯腰,时间久了,在皇帝眼中就成了罗锅。

而刘墉又趁机向皇帝讨封赏,这才把“罗锅”两个字坐实了。刘宝瑞的《刘罗锅别传》里面,就采用了这种说法。

历史上的刘墉,年龄比乾隆皇帝小,他是山东人,还是乾隆十五年的进士。说到刘墉,就不能不说说他的父亲刘统勋。

刘墉最后因为什么被赐死,历史上刘墉的真实结局(5)

刘统勋是乾隆中期的肱骨之臣,曾经当过两年的军机处领班大臣,以及刑部、工部、吏部三部的尚书,还是东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列人臣之首。

人们常说宰相刘罗锅,认为刘墉也是乾隆皇帝身边数一数二的大臣,如果说刘统勋、和珅这样的也可以称为宰相的话,那么以刘墉的地位,就不太好说宰相了。

历史上的刘墉,担任过吏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负责教导皇子)等职。

虽然职务很多,却没有能够进入军机处,所以算不上清朝权力核心中的人物。在嘉庆年间,有一次嘉庆皇帝出巡热河,刘墉留在京城主理朝政,这么看来倒是有点宰相的意思,可惜只是临时的。

一直到刘墉去世,他都没有机会进入军机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罗锅并非宰相。但是刘墉毕竟也入了内阁,任体仁阁大学士,所以称他为“刘中堂”还是合适的。

刘墉最后因为什么被赐死,历史上刘墉的真实结局(6)

刘墉既然不是宰相,当然没有实力跟和珅斗来斗去了。那么刘墉到底是不是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呢?

刘墉最后因为什么被赐死,历史上刘墉的真实结局(7)

刘墉是正统科举出身的进士,他初入仕途的时候,父亲刘统勋还处在其政治生涯的上升期。随着乾隆皇帝对刘统勋的倚重,刘墉也很得皇帝照顾。

1773 年,刘统勋病故,刘墉回乡服丧三年,于1776年回京。乾隆念刘统勋多年的功绩,且刘墉又很有才学,于是调他进内阁,并在南书房任职。

几年后,刘墉又外放任湖南巡抚,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把湖南治理得井井有条。

调回京城后,刘墉又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并于1781年被乾隆派往山东调查巡抚国泰舞弊一案,这件事在《刘公案》等小说中被详细描写,突出了刘墉刚直不阿的品格。

在历史上,刘墉也确实是秉公办理,与御史钱沣一道,坚决彻查国泰,并最终在和珅等权贵的干扰下,使国泰伏法。在这个案件中,刘墉以其不畏权贵、办案有方而得到百姓赞誉,乾隆也对刘墉赞许有加。

可是自从这次国泰案之后,刘墉的为官态度似乎有了一个大的转变。

刘墉最后因为什么被赐死,历史上刘墉的真实结局(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