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怨女》上来,熟悉张爱玲的朋友已经读出了点意思,这《怨女》和《金锁记》可太像了。其实《怨女》是张爱玲将自己的短篇小说《金锁记》改写而成,《怨女》并非张爱玲在一时兴起状态下创作,而是出于对《金锁记》的热爱,经过多年的酝酿和沉淀的结果。
张爱玲创作《怨女》并非对《金锁记》故事简单的删除或扩充,而是在用更加集中的手法来对女主人公柴银娣故事进行经营,能看到银娣并不像曹七巧一样艳媚和泼辣,总是在疯狂的举动之下藏着一丝辛酸和悲哀,像是暴雨过后蒸出淡淡的天蓝色,人们还来不及怨恨这场暴雨,就只能看着那片蓝发呆。
所以《怨女》自有它的一番味道。它瞅着冷冷的,看不出什么明显的悲哀或欢喜,只觉得日子慢慢地沉下去,过不了多久人就老了,所以在银娣回忆往昔的时候才恍如隔世。
相比较一味地批判银娣,王德威则说,“当银娣最终加入礼教吃人的行列,她所经历过的挣扎,未必亚于一个新女性冲破网罗的壮举”。
张爱玲的小说尽管大多不是社会性的,然而超出那些沉醉于封闭世界的浑然不觉的人物的视界之外,读者总能隐约意识到故事后面是一个风雨飘摇的世界。
《怨女》,真是个好标题。
银娣一辈子都在怨,怨哥哥嫂子没什么出息,怨丈夫残疾,怨姚家不公,怨儿子疏远,可她只是怨,并不实际做什么去改变,用这怨把自己缠住,直到自己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然后去吞噬下一代本该光明的人生。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校对 消失的小卷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