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1]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直译: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辛弃疾的本意是在写元宵观灯的一种情景的。元宵观灯时, 大家都往热闹人多的地方挤, 而惟独“他”( 应理解为“她”) 与众不同, 偏偏避开繁华热闹, 一个人静静地站在远处那灯火暗淡的地方, 可见“她”决非等闲女子、等闲之辈。升华一步看, 这个“她”不可以只理解为实实在在的一个女子, 而应该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种成熟、理智也可, 象征着一种高雅、至美也行; 象征着一种成功、胜利也可, 象征着一种非凡、至境也行; 象征着一种奋斗、追求也可, 象征着一个理想、目标也行……为了“她”, “我”千百次地寻找, 一次次地错过,而又坚持不懈地一次次地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我”的千百次的努力, 偶尔地突然地一回首, “她”正在那灯火阑珊处。这无疑在启示我们, 任何成功、成就, 都是在千百次的失败、奋斗, 再失败、再奋斗中取得的。如果没有这千百次的学习、思考、比较、研究、实践、探索, 没有这千百次挫折、坎坷、磨难、失败,任何伟大的发明、创造, 任何伟大的事业, 任何辉煌的成就, 任何传世的学问……都只能是镜中之花, 水中之月。
当时写此词的辛弃疾不受重用,心中无比惆怅。“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你”或者“那人”是所写者对于“希望”的渴望,也是怅然若失后再回首,不忘初心的肯定与坚持。
[名句2]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直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讷于言,有两层含义,首先提醒我们少说话。当然,少说并不等于不说。若是一个正常人整天不说一句话,那就有点儿不正常了。但是,说话多了也不行,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其次,要求我们少说空话和大话,空话废话毫无意义,而吹大话,最终只能使自己成为别人的笑柄,就像纸上谈兵的赵括。孔子一向反对多言,并且一再告诫弟子们话应当少说。
“出生学说话,一生学闭嘴”。在清朝晚期,针对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的李鸿章与张之洞,当时有一个简单地概述:李鸿章说的少,做的多;张之洞锦绣文章,洋洋洒洒,说的多,做的少。虽然同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在晚清的舞台上镇压太平天国、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虽然最后没有挽救清政府,并且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名满天下的同时谤满天下,但是李鸿章依然去做自己的事情,哪怕面对失败与质疑。不反驳不关心,仅仅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只可惜清政府命数如此,历史朝着他既定的方向前进,倾轧腐朽与凋零。
著名的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当他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名句3]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直译:高山: 比喻道德高尚。仰: 敬仰。止: 句尾语气词, 无具体意义, 可不译。景行( 应该读 háng 杭) 行( 旧读 xìng, 今读 xíng) 止, 意思是“行为光明正大, 就会有人效法。”景行: 大路, 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 就会有人敬仰他; 行为光明正大的人, 就会有人效法他。
之前我很喜欢一个人,做推荐书籍节目的人,育儿和关于领导力的书也买了并学了,在实施中突然发现,他说的都是对的,好比“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特别是关于教育小孩,他仅仅是说了什么是错的,但是如何有效地做?蜻蜓点水。关于“纸上谈兵”从来不缺少好的剧本,但是什么是战争,残酷地厮*,变幻的局势,当伙伴一个一个倒下,当饥饿随寒冷侵袭,当踏过血肉模糊的尸体,当你只想着在厮*中野性呼唤后的“活着”,不是简简单单地书籍快餐能够解决的。后来我教育小孩,更多地是学会和她一起成长,不断找到属于和孩子的相处规则。后来我面对团队,大家一起在创业中求索,后来我看到各种流量迎面而来的“这个人”,微微一笑,“我就看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更欣赏地是“润物细无声”地相处与教导,所有的“顺其自然”做好自己的事情,我相信每一个灵魂都渴望被认可。或许打击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不断的否定,但是希望一个人更好,不是教科式地教导,而是努力地“做”,他一定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