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还在读书的成都娃儿@骁哥 最喜欢和同学些挑战吃莴笋颠儿,比哪个海椒面儿蘸得多,比哪个吃得快,辣的旋儿啊旋儿的。吃完,嘴巴抹得再干净,回家还是要遭妈老汉儿逮到。
7. 地摊和自行车时代的手提串串之后,成都才逐渐出现了串串店。随便找个平房,好一点的,在小区一楼破墙开店,摆几张桌子,串几把菜,煤油炉子一点,蜂窝煤炉子一烧,就可以称之为一家串串店。
图-@甘妹儿
8. 八十年代末的串串都是串到细竹签上的,竹签大都是手工制作,韧性强到yue一圈都不得断。
1根签签1角钱,荤素都是。莫得锅底费,也不分粗细签,更莫得哪家摊店喊得出具体名字。
图-@迟阿娟
9.1989年初,牛王庙口子上开了家墙角角。墙角角的全名有点长,叫:袁老太婆墙角角老串串香。
早年间烧的煤油炉子,后来换成了气罐罐。牛肉和郡肝都是小小的一串,火锅粉儿更是特色中的特色。
10. 九十年代,墙角角旁边大约两三个铺子的距离又开了一家公牛串串。锅底重油重辣,堪称正宗老成都麻辣烫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