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记忆里,似乎都会有一样美食长久留存。也许它只是平凡、普通的食材,但或许是因为那个人,那件事,在我们的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对我来说,那道美味是爷爷的煮白果(做法附后)。
我是福建人,从小在厦门长大,沙茶面、冬粉鸭也吃了不少,在这个美食多得叫人眼花缭乱的小岛里,我却情有独钟地爱着白果,爱着爷爷的煮白果。
厦门的市场上长条状的白果最为常见,口感软糯细腻
长条状白果冻硬后用机器切割,便得到了薄厚一致的片状白果,口感相对Q弹不粘糯
白果,又叫白粿。是闽地特有的一种食材,多出现于福州、宁德、莆田等地。其实在厦门也很常见,又尤其在遍布厦门大街小巷,名为“沙县小吃”的每一间店子里,总少不了“老板,来份炒白果”这样的吆喝声。
粿,顾名思义,和米有关。它与江浙地区用糯米制作的年糕不同,由粳米捶打而成。人们对于美食的创造,似乎总有无限的智慧。同样的主食,却能在人们手中变幻出千百种姿态。
也有圆饼状的,在莆田、三明等地尤为常见
最早的白果制作全靠人工,虽然步骤并不复杂,却需要全家上阵,有力气的男丁自然是制作白果的“主心骨”。
优质的粳米先泡水过夜,滤掉乳白色的米汤,放进巨大的木桶里蒸熟。蒸熟的粳米雪白雪白,一从一从地连在一起,但又各自分明,颗颗饱满可爱。还没揭盖时,滚烫的蒸汽就按捺不住,从不严实的桶缝边不断冲出,此时,大米自然的香气已经氤氲一室。米蒸熟了,揭盖,满室霎那间弥漫着雾气,水汽和大米的香气,混合着木桶带来的木头清香,直钻鼻腔。天气热的时候好像在蒸桑拿,但是鼻腔留恋着这不可拒绝又叫人心安的香气,走不动道似的,也就安然接受了暂时的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