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桃蛋妈建了几个读者群。
群里有桃蛋妈的高考咨询师朋友、心理咨询师朋友。她们在工作不忙的时候,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群里的爸爸妈妈们做答疑。
最近,群里谈到了“早恋”这个话题。
桃蛋妈的心理咨询师朋友——虫妈出场了。
说起来,虫妈的经历颇有些传奇。
她本是一名临床医学博士,后来自己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正式开始接收心理咨询者。
汶川地震时,她作为一线临床去救助震后伤员。受到灾后儿童的影响,她选择重新系统学习,攻读了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方向的硕士。后来,她成为了一名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工作者。
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她现在旅居在欧洲。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有一个九岁的女儿。
正是这些经历,让虫妈的解答有干货、有经历、有共情。
一个早恋的话题,虫妈将国内外对早恋态度的差异,青春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父母对分离的抗拒娓娓道来。
这个干货满满的答案,不能只有群里的500人看到。桃蛋妈把它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以下是虫妈的解答。
“
01
国外,恋爱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前几天,和闺女学校的一位妈妈聊天,聊起了早恋。
她家孩子告诉她,她们七年级(相当于国内六年级)的一名女生建了一个聊天群,专门表白一名男生。
后来,这个群慢慢变成了一个八卦群,热度居高不下。
孩子们在里面突然公布恋情,又火速宣告分手。主角们自由地穿梭在各种组合里,“爱情”瞬息万变如同龙卷风。
听完孩子的八卦,这个妈妈的反应不是孩子早恋了,而是饶有兴趣地感叹:
孩子们的恋情怎么变得这么快呀?
在孩子们恋爱这件事上,国内外家长的态度的确有些差异。
这位妈妈也是华人,但是在比利时待得时间很长,对这种事早就见怪不怪了。
在国内,这个话题就不那么轻松。
尤其是,它绑定了一个特殊的词——早恋。
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不是个国际通用的词。
并且,爸爸妈妈们的不安,还辐射到了早恋周围的五公里:爱打扮、追潮流、追品牌、追爱豆、心仪某位老师……
但是在国外,恋爱这个主题从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了。
在比利时的幼儿园,老师会给孩子们组一个恋爱组。先是让小朋友们自由组合,留下的老师给组对儿。
孩子们谈起这个话题来,仿佛在聊艾米丽今天在树林里捡到一只麻雀一样,没有丝毫的禁忌。
有孩子告诉我,两个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在楼梯下热吻,老师看见了捂着眼睛说:“欧喔,你俩换个地方吧,这里是小朋友的地盘。”
在送娃上学的路上,我也亲耳听到过几个七八岁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讨论谁表白了谁,谁写了情书给谁,谁又把情书丢进了垃圾桶……
父母、老师也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这个话题。
他们谈论青少年恋情时,很少加上“早”这个限定词。
因为他们觉得,“早”这个时间概念太难定义了。
02
早恋,中国家长在担心什么?
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早恋”,究竟可怕在哪里?
从前来咨询的爸爸妈妈们身上,我找到了两个方向:
一怕影响学习,二怕孩子们太早接触到性的信息。
这两个问题,国外的家长们就不怕吗?
我走访了一些国外的家长、学校老师和心理专家,去寻求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关于青少年恋爱影响学习这个观点,我采访过的一个国外心理专家这样回答:
学习和发展如何处理维系一生的亲密关系的能力,难道不比学习适用性有限的课业知识更重要吗?
的确,放到一生的大背景下,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特别重要。
孩子们不仅从中习得了处理亲密关系和社交的能力,还思考了责任、尊重、权利等问题,重新建构了自我。
即便如此,很多家长还是坚决不认可,恋爱是不行的,一切都要为学习让路。
那么,谈恋爱就一定会影响学习吗?
能影响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它可能是武侠小说、电视剧、游戏、网瘾....
如果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影响孩子们的学习,那可能的原因是,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建立起高效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又是另外一个议题了。
而早恋,不过是个背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