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鱼儿的做法和油条差不多,都是要搁喽好酵儿加盐加碱和面,和好后放于温暖处发酵,不过炸油条的面比较硬一些,而且一般要放明矾,炸出来又酥又脆,溜直一根像法棍样儿嘞,如果不加明矾炸出来的油条就会软塌塌的。炸面鱼儿的面越稀越好,有时稀得几乎要提溜不住,这样炸出来才会外脆里嫩,面厚炸出来则会发艮。把面团置于面板上,分成若干小份(视面鱼儿大小定),取其中一份,用手摊薄,用刀在面片上划两刀(这样熟得快,也有不划刀整块炸的),两手拽起面坯儿,中间部分先入锅,待基本成型后松手,炸至两面金黄即可。因为面鱼儿比较厚实,所以油的温度不宜太高,否则容易出现外焦里不熟的现象,但也不能太低,油温太低,不利于发泡,而且面坯儿会吸太多油。炸好的面鱼儿吃起来内部是柔软绵细的,不像油条有那么多空洞,也更有弹性,对于胃不好的人来说,也更有利于消化。
黄县人吃面鱼一般是开卤儿,冬天喝羊汤配面鱼儿也很好(黄县人喝羊汤配的面食有四种,东南山一带是羊汤配面鱼儿,北马是羊汤配火烧,老派的以小栾疃羊汤为代表,配的是蒸饺,现在的羊汤馆多以小油饼为主食)。逢集的时候豆腐脑配面鱼儿是最常见的吃法,在老黄县人的心目中,如果油条配豆腐脑、面鱼儿配豆浆会觉得怪兮兮的。现在的人讲求健康,知道摄入铝太多对身体不好,所以油条里也不放明矾了,如今经常是一盆面既可以炸油条也可以炸面鱼儿的,不过虽然是同一盆面,但非常奇妙的是,炸成油条是油条味,炸成面鱼儿是面鱼儿味。看来食物的形状对于味道也是有影响的,怪不得孔老夫子当年“割不正不食”。
我一直以为面鱼儿是黄县特有的,后来才发现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食品,只是大家叫法不一样。天津的馃子饼,也就是北京的油饼,和面鱼儿的做法、样子都差不多。天津的糖皮儿,也就是北京的糖油饼,一面加了红糖油面,一面没有加,炸出来有糖一面颜色较深,没有糖的一面颜色浅,一面是面香,一面带着红糖的甜味,不同的滋味在口腔中交织,这是面鱼儿的升级版。济南也有面鱼儿,也是中间划了两刀再炸,他们叫“炸炉箅子”,同样的东西,靠海的黄县人看到的是鱼在油中游,内陆的济南人则想到了炉子底下的铁箅子。早上一碗微辣咸香的甜沫儿,配上一个炸炉箅子,就是济南人心满意足的一顿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