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城风景。图源:图虫创意
潼关,最早被建造在一块叫做“麟趾塬”的黄土高坡上。“塬”是黄土高原独有的台型高地,面积宽广平坦,为水流冲刷下形成的产物。因此,建造在此处的潼关显得格外高大。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记述,东汉时期在潼关所在的麟趾塬,只有一条黄巷坂可通往关内,可见其作用基本与函谷关前的函关古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进入隋代,潼关已屹立数百年。原先的防御体系早已不适应时代所需,变得沧桑、破旧。于是,隋大业七年(611年),一座新的关城——潼关南城兴起,逐渐替代旧关城。
风陵渡。图源:图虫创意
可惜的是,与函谷关的遭遇相同。经历黄河河床暴露和水土流失的双重影响,最终,隋朝建立的潼关南城被唐代的武则天整体搬迁到黄河边的河滩上,与小说中郭襄初见杨过的“风陵渡”隔黄河相望,形成了那座在安史之乱中阻挠安禄山精兵进犯关中的雄关要塞。
这座“潼关”自唐起,便一直经历着战争的洗礼。从古代的哥舒翰、孙传庭、李自成到近代的抗战烈士们,都曾在这里浴血作战。
三、抵御外敌最前线——“长城诸关”随着华夏版图不断扩大,中原政权面临的外围挑战也越来越大,匈奴、突厥、契丹、党项、蒙古、女真轮番登场。
为了守卫每一寸山河,万里长城应时而生,长城诸关成为这条防御线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城。图源:图虫创意
(1)“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早期的长城,都是沿着阴山、贺兰山一带修建,充分地利用两条山脉的地势,像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城便是如此。利用山脉的天然屏障优势,大大降低了修筑的成本。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便是有着“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之说的雁门关。
雁门关。图源:图虫创意
雁门关之名,始于雁门山。《山海经》曰:“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北,即今天的山西省阳高县,但这里早期叫雁门郡。
战国时期,雁门郡是赵国的重要军事据点。当年,赵武灵王带领赵国进行军事改革,大破楼烦、林胡的入侵,设立云中、雁门、代三郡。后来,赵国名将李牧奉命常驻雁门关防备边事,北部匈奴十余年不敢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