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那碗搅团
文/彭辉
少小离家,经年在外,尝遍了米面鱼虾美食百味。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家乡那碗香喷喷的玉米面搅团!
“搅团”因其制作方法而得名。通俗点说,就是用面粉在锅里煎熬搅拌成团的面糊糊。搅团的发源地在陕西关中,最早或源于先秦。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在陕西岐山屯兵垦田,发明了搅团,深受士兵喜爱,美其名曰“水围城”。此后广为流传至陕北、甘肃、宁夏、四川等地,逐渐成为传统的吃食。
陕西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素以盛产小麦、玉米而久负盛名。关中女人擅长擀面、烙锅盔、蒸白馍、捏饺子,尤其是用面粉“打搅团”,堪称一绝。根据用料不同分为麦面搅团、玉米面搅团、荞面搅团等等,尤以玉米面搅团最为正宗,色香味美,筋道耐嚼,滑溜爽口。搅团的吃法种类繁多,口味迥异,各领风*。将热搅团用碗盛了,上面搁一饦韭菜葱花,再浇入油泼辣子酸辣蒜水、或是浇入浆水酸菜汤,谓之“水围城”;或是用漏勺将热搅团漏入凉水中,形如小鱼,谓之“搅团鱼鱼”;或将搅团摊在案板上晾凉,刀切成块或条入盘,浇上油泼辣子酸醋蒜水,谓之“凉调搅团”;或是将凉冷的搅团搁至次日,用浆水酸菜或是芹菜煎煮,谓之“煎搅团”。盛一碗吃了,满嘴喷香!
六七十年代,在我的老家富平,玉米面搅团是乡亲们赖以充饥家常便饭。乡下女人常以会打搅团为荣,谁家的搅团滑溜筋道,女人便是心灵手巧的好媳妇。给娃问媳妇,媒人往往会夸张的说:“这女子搅团搭得好!那时候天旱缺雨,粮不够吃,尤其是富平北部堰村一带,人们常为填不饱肚子发熬煎。而流曲川道东川、臧炭村一带是水浇地,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乡间民谣:“下了堰村坡,就是玉米窝,想吃改样饭,揭锅打搅团。”所以旱塬上的人都愿意把女子嫁给臧炭村,图的是能过上不愁吃的好日子。
“打搅团”看似简单,其实是有很多窍道的。顾名思义,功夫关键在于“搅”。乡间民谣:“搅团要好,搅上百搅。”水烧至半开,慢慢地均匀撒入玉米面粉,同时拿擀面杖,沿一个方向不停地用力搅,锅里不能起面疙瘩。开锅后撤去大火,改用麦秸火慢烧细熬,边熬边搅。约莫个把小时,锅里的搅团粘稠泛泡,提起擀面杖,搅团向下流动不断线,就可以出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