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前,人类利用石器作为生活生存工具。数千年前,人类又将石头作为记载历史记录文明的媒介。今天,石头已经应用到各方各面,建筑用的石材作为艺术工艺品,继续传承着中华文明。
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发掘的“石甲胄”,以富平等地的石材制成,距今已有2000多年;洛阳博物馆藏的“石佛像”,建造于北魏永熙三年(534),这应该是现存富平石刻有明确年代并刻有工匠姓名的最早记载,已距今1500年;关中唐代帝王陵石刻造像,展现了富平工匠的精美绝伦技艺。
石头使用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的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与石头分不开的,华夏文化能得以延续和传承,石刻特别是碑石雕刻功当首位,作为石刻之乡的富平历代工匠更当功不可没。
千年光环下的石刻之乡
---浅淡富平石刻文化与产业发展
文/孙文雄
【编者按】十多年前,唐简陵一宗文物盗窃案,引起了我对石刻艺术的关注。我生长在石刻之乡,接触了很多石刻能工巧匠,长期耳濡目染,使我学习和探究家乡石刻艺术历史文化的兴趣愈加浓厚。
距今3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唐贞观时期发现于宝鸡陈仓的“石刻之祖”石鼓文,及后来的诅楚文等,均与秦人秦地相关。这些石刻遗存,揭开了中国石刻的历史文化序幕。
富平石刻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写下了重彩而独特的一笔。从为老秦军制作“石甲胄”,到赵信率工匠赴元大都皇城做石雕;从唐十八陵的石材采选到精工雕刻;从秦李斯《峄山刻石》、东汉合阳《曹全碑》、欧阳询《皇甫诞碑》、颜真卿《多宝塔》、柳公权《玄秘塔》等传世珍宝,到王羲之、张载、孙丕扬、郑板桥、林则徐、宋伯鲁等名人的书法镌刻,大多以富平青石刻制或由富平工匠镌刻。
源起石刻之乡
富平北部山脉横贯东西,蕴藏着丰富的“青石”和“墨玉石”资源,其材质细腻坚韧耐风化,是诸多石头中最优质的雕刻石材。富平青石产地以宫里镇、曹村镇为最优;色更深的墨玉主要产地在曹村底店、老庙一带。宫里镇龙泉山(今凤凰山)的“墨玉石”,结构紧密,层厚块大,耐风化抗腐蚀,经仔细打磨,乌黑发亮,其光泽可照人,敲之响声朗朗余音似罄,故又称之为“罄石”,是石刻石雕的上乘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