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破坏亲子关系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书中有个小故事,感触颇深:
一天早上,约翰9岁的女儿凯莉,扮出一副难看的面孔,两腿大大张开,一跳一跳的,嘴里还发出类似怪物的吼声。
当约翰问女儿扮的是什么动物时,他女儿回答:
我现在是爸爸怪兽,早晨你就是这个样子。
因为你整个早上都在生气。
父母为自己的生气、吼叫所冠名的“为孩子好”,
在孩子眼里,却是恐怖的“怪物”表现。
3.性格变得畏缩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被吼,一方面,他们可能会形成长期的胆怯的人格特质,并且影响他们今后的社交行为。
另一方面,这会损害他们面对和处理冲突的能力。
他们更有可能在面对复杂情境时采取退缩的态度,而不是勇敢地、有效地解决问题。
《爸爸去哪儿》里,陈小春和儿子Jasper一起做任务时,陈小春数次凶儿子,对着儿子吼叫。
小家伙在面对爸爸盛怒时,用喇叭对着爸爸喊道:
“Canyou stop angry now?”
陈小春在儿子喊出这句话后秒怂,乖乖道歉认错。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Jasper一样,具备四两拨千斤的能力,来化解父母的吼叫。
所以,更多时候,是需要父母觉察,自省然后修正自己的言行。
4.导致注意力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面对父母的吼叫时所采取的一种防御机制。
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同,他们采用认知和情绪“关闭”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她教5岁的女儿认读拼音的事情:
前面都学的挺好的,到了l的时候,教了很多遍,孩子仍然记不住。
朋友内心的小怪兽被释放了出来,她冲着孩子大声吼道:
“怎么教了这么多遍还学不会?你到底有没有在好好记?”
在朋友的怒吼下,她女儿开始继续学习。
可是朋友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她女儿不是眼睛看这望那,就是不停地低头玩手,注意力始终无法集中。
而注意力不集中,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3
减少吼叫的办法
吼叫是父母情绪的释放。
情绪无法被消灭,所以只能尽可能的减少吼叫。
我家大宝自从进入三岁的小叛逆期。
调皮捣蛋,顶嘴,吼叫,不听话,打人等等,让我这个崇尚“不打不骂,科学育儿”的宝妈几近崩溃边缘。
大吼大叫成了我的教育常态。
结果却收效甚微,我愈生气,变本加厉的吼叫,大宝却愈发叛逆的放肆。
我俩的亲子关系一度成为了“刺猬母子”,远了想靠近取暖,近了又彼此扎的生疼。
在系统学习了育儿知识,针对性的深入了解儿童心理之后,我总结了有效控制情绪的四步法:
- 看见情绪
每天中午,大宝的午睡都是我最头疼的事情。
一到睡觉时间,就是“妈妈,我要喝水”,“妈妈,我要上厕所”,耐着性子解决完他的这些问题,他又开始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肯主动入睡。
每次午睡的美好时间都是在我的怒吼,他的委屈中落幕的。
意识到情绪的重要性之后,我开始尝试“看见”自己的情绪。
不是控制情绪,也不是忍耐情绪,而是在吼叫发生的同时,不加任何评价的看见自己的感觉。
“因为午睡问题,我对大宝吼叫了。”
当你有意识的去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你就会从吼叫的同时“看见”情绪变成吼叫之前“看见”你的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