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面始于汉唐,盛于明清,是一道用料考究、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面条是利用“杠杆原理”压制出来的。
元代王桢《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河漏”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延。一天,康熙寻吃名吃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随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如今在晋南地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饸饹面馆,更有“不吃席也要吃饸饹”的说法。特别是曲沃的交里桥饸饹面,在2011年被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饸饹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