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丰县护城河碧波荡漾,凉风习习。护城河边,丰县法院庄严肃穆,沉静如水。作为护城河边的“执槌者”,每每焦灼之时,史宝光就会透过窗户,从那一湾碧水中感悟“法平如水”的要义。
青春洋溢的耿直理工男
2004年,史宝光从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怀揣建设家乡的梦想来到了丰县法院。
彼时的他,胸怀雄心壮志和青春热血。当时,计算机专业炙手可热,同学毕业多选择北上广深大展身手,而法院在信息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史宝光作为丰县法院首个计算机专业的“独苗苗”,初到法院后心理产生了些许落差。
虽然这个刚毕业的小伙有过迟疑,但在了解了法院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远景和规划后,他觉得这项工作“虽然艰巨但很有意义”,自此便决定要扎根法院干事业。于是,史宝光成了丰县法院的首个“网管”,从网络接入、网络搭建……在没有师傅、没有经验的背景下,这个理工男硬是一步步摸索着把法院初代网络系统完整地搭建起来。
“宝光啊,来看看我这电脑怎么回事?”“宝光,这个系统你来看看是咋用的?”……在当“网管”的7年间,史宝光穿梭在各个庭室“修电脑”,和法官们有了许多接触,也渐渐对法律产生了向往。
梦想的种子发了芽,便开始疯狂生长。史宝光购买了大量法律书籍,把工作之余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一年,两年,三年,时间见证了他的努力和汗水,也留给了他一张法律资格证书。
自学成才的青年“跨界”法官
2011年,史宝光进入了民事审判庭开始历练。从“网管”转场“法官”,史宝光实现了角色“跨界”。
“审判上的这程序那程序,一团乱麻,我做梦都在掰扯这些程序。”跨进梦想的兴奋没持续几天,这个“理工男”就发现,自己从书本上啃下的那些知识用在实践上,简直杯水车薪。
史宝光还记得初办案时的一起离婚案件,夫妻俩产生矛盾起诉离婚,案情较为简单,本可以快速结案。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案件,他却开了4次庭都没有结果,就连当事人对他也产生了质疑,压力和焦虑如潮水般向他涌来。
“当时觉得内心有愧,又很焦虑,但我不服啊,我想尽快改变这个现状。”谈及过往,史宝光仍清晰地记得这段“成长经历”。
梦想遇冷,但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更加旺盛的斗志和工作激情。痛定思痛的他找到老法官求教,怎么找症结,怎么解心结,怎么换位思考,怎么将心比心……经过多次求教导师、观摩庭审、实操复盘后,史宝光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原来民事案件的关键要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
从“办案小白”到“办案能手”,飞速进步的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勤能补拙。2013年,进入法官队伍仅3年的史宝光一年结案505件,成了丰县法院名副其实的办案状元。
扎根基层的司法实践者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从2013年进入法庭,历经千百案之后,史宝光愈发明白了这个道理。截至目前,史宝光共办理案件4584件,办案数和调撤率连续多年名列全院前列。
“和群众站到一起,心就近了,理也就顺了。”谈及办案的心得,史宝光如是说。
那是一年的春节前夕,处处弥漫着节日的喜庆,而赵庄镇杨楼村的33户村民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原来,张某等33户村民与被告单某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转包期限为10年,约定每年10月8日支付土地承包费。但合同签订后单某尚欠2009年、2018年、2019年承包费久拖不付,眼看年关将至,忧心忡忡的张某等33位村民遂诉至丰县法院。
30多位村民挤满了立案大厅,也将史宝光团团围住,吵吵嚷嚷地诉说着委屈。
“乡亲们放心,既然来到了法院,我肯定给大家伙一个公正的交待!”
长年累月和村民们打交道,史宝光心里清楚,像这样的土地纠纷案件,即使案件进入诉讼程序、执行程序,村民也不一定能够及时拿到拖欠的承包费。
为让33户村民尽快拿到承包费,过上一个安心年,史宝光迅速开展工作。因单某久不露面,史宝光多次打电话与其沟通,从多个角度向其释法明理并说明村民的难处。又驱车前往单某家制造“偶遇”,在面对面的长谈之后,单某终觉有愧于父老乡亲,并同意支付款项,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并达成调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