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解析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更好地激励信息技术普通教师走向卓越,在金秋九月“教师节”之际,《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特别组织了“优秀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专题,力图透过蔡福民、边楚女、陈兴冶、胡晓军、周迎春、黄伟祥、梁祥等七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通过他们所形成的教学主张、自我成长过程的感悟等,展现优秀教师的执着、专业和热爱,感受他们如何在发展中成就自我。
▶ 边楚女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教育技术系*,瓯江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教师,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温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成员,“温州大学边楚女中小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工作站”主持人。在浙江省瑞安中学任教20年,曾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三下乡”先进个人、温州市三八红旗手,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浙江省优质课第一名、温州市优质课第一名。3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主持和参与课题和教材建设10项。
著名学者钱理群曾说,真正的教师有三个标准: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喜欢读书、有自己的思考。比对这句话,自己虽一直行进在路上,却远未抵达。怎么样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里得到真正的成长?读什么书?怎么读?如何坚持独立思考?这些都是需要一辈子深思力行的课题。
在一场非必要考试中遇见“意外”
非师范毕业的我,在刚到高中任教时,上课完全跟着感觉走。直到后来有一次公开课的机会,推动我静下心来磨课,我反复推敲这节课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并把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对每个细节反复打磨,上完这节课,我似乎悟到些了什么。
2001年4月8日,瑞安市举行全市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考试,我因请假在家可以免考,但最后还是决定参加并认真准备,由于得了A等,意外获得了参加瑞安市教坛新秀评比的资格。由于教坛新秀的评比课上得不错,又一次意外获得温州市优质课参赛资格。自此,那场考试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推动我获得温州市优质课第一名、浙江省优质课第一名和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同时相继评上瑞安市教坛新秀、温州市教坛新秀、浙江省教坛新秀。
回过头想,如果我放弃了那场考试,后面的机会还会有吗?答案可以有无限想象。唯有一点可以肯定,去做好你当下的每一件应然之事,因为它有可能成为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后来,我根据实践总结了“任务串联法”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推进“技术性和文化性融合”,致力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一门“有深度、有温度、有文化”的课。
在反思中弥合理念与实践的缝隙
2006年,去北大参加新课程研修后,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新理念运用落地,课堂中我开展了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设计精细,节奏紧凑,但几节课上下来,发觉课堂上的这种紧张感让学生有点抗拒,我隐隐感觉出了问题。后来设计了一节课——《新闻主播——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综合课》,我把案例发给钟柏昌博士请他指导,钟老师对我的导入加了一句批语:当新闻主播是你曾经的梦想,可它是学生的需求吗?
课堂带来的挫败感和专家的敲打倒逼我复盘反思:好的理念落地于课堂时,不要忘了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角——学生。为更好地弥合理念与实践的缝隙,我提出了“教师功夫在课外、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课堂、让学习真实地在课堂发生”四个易于理解的基本教学理念,并总结了可实操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十三步流程”,同时提出了教学设计思考的逻辑起点: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有什么用?怎么样学才能让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堂当中?
在追问中回归教育常识与逻辑
当眼中真正有了学生后,坚持回归常识和逻辑、摆脱成规的羁绊成了我的一种思维方式,也给了我追问到底和突破边界的力量。
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Photoshop图片处理》一课,课设计得非常好,情境载体也有创新点,但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和老师演示的都差不多。课后,我问:“你觉得学生的作品有问题吗?”老师若有所思但说不知道怎么改。我说:“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操作素材,并让学生在创作作品时把相关的操作知识点充分运用进去,但作品不能和老师一样,一定要有自己的设计与创造。”
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被赋予创作自由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的评价环节更是异彩纷呈。没错,如果你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不一定是要有思维难度的编程课或人工智能课,作品创作课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迁移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打破常态中构建课堂新常态
有两个场景一直深刻在我的脑海中:上大学时的《数据结构》课程,老师在讲栈、队列、二叉树时,板书写了一堆,泛泛而谈,我那时最大的困惑就是这些数据结构到底是干嘛用的;早前学车,在学习倒移库时,老师告诉我,你就记住告诉你的口诀,我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说,不要问为什么,照我说的做就可以了。
我无意冒犯我的老师,但这两个场景却常从学生的角度来提醒为师的我,顺从常态固然轻松,但选择较难的一条路走,让课堂变得有机,让学生眼里有光、心里有思,他们才能真正走上自我发展之路。我曾提出一节好课的标准:学生听得懂、学生有兴趣、学生有发展。而让学生听得懂是最难做到的。真正的学习只有经过学生主动的具身认知和经验改造,才能完成意义建构,这才是真正的“懂”!
在《递归算法》一课中,构建递归模型、找到递归结束条件是递归算法解决问题最重要的逻辑。但我总感觉还不够,学生在理解上还是有盲盒需要打开的。以汉诺塔为例,按照递归解题逻辑写出了程序,也运行出了有趣的结果。但是,这个执行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学生一定会有疑惑。那就让学生用栈来模拟汉诺塔的执行过程,但怎样的模拟过程才是最容易理解的?我尝试了好几种方法,最后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模拟出了整个过程,学生一下子就顿悟了递归算法的真正奥妙。
在偏见和不理解中走出专业自信
我知道,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之路总会遇到很多莫名的偏见和不理解,如认为我们学科不是主科、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等,但有作为才有地位,唯有提升自己,让学生在课堂中蓬勃成长,才能真正建立专业自信。2009年,瑞安市评选首届名教师,我在中小学幼儿园所有学段所有学科参评老师中排名第一。2010年,我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因为年轻,更需要学习。我一直保持对时间的敬畏和未知的好奇,而越学习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就像我提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格论——入格—出格—风格,我本没有深厚的学术涵养,更需要跳出认知茧房,打开思维的天窗。
岁月流转,初心永不变。我会一直保有一份好奇心,守护教育教学常识和逻辑,将追问化为当下的行动,在课堂教学、读书、思考中继续追求一份丰富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