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不少医疗机构陆续推出了膏方业务。膏方常用的胶类有多种,如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鹿角胶等,今天我们主要谈谈使用最多的阿胶。
阿胶入药历史悠久,在我国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阿胶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亦称为傅致胶,因为古代的“制”与“致”互为通假字,所以又有傅制胶之意。传说汉朝山东傅姓二兄弟为将军,负责后勤辎重供应,有一年荒年大灾,粮食颗粒无收,饿死了很多人,傅姓二兄弟开仓将军队用的粗制牛皮,用水浸了,泡发煮胶,给老百姓吃,救了大量灾民。大哥因此犯军法被*,二弟转做和尚。当年吃了胶的很多妇女,患有的月经病都好了,不生小孩的也生了孩子,于是求于二弟傅和尚,傅和尚选牛皮,用阿井水熬胶,民间也把阿胶称傅致胶。从汉代到唐代阿胶用的大多是牛皮,一直到宋代,阿胶才改用驴皮熬胶,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五十卷》中,作了这样的总结:“古方所用多牛皮,后世乃贵驴皮。”
山东东阿的古阿井,是中药阿胶的发源地。古人认为阿井水源于济河,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最适合熬胶治病。制好后入石灰柜内炝三年才售,此阿胶退火性平服后,不上火生疮,江南一带都用此胶,可惜现已不制了。俗话说:“人参要新,阿胶要陈”,《中药大词典》说:“真阿胶炀化后,气清香,有麻油气,汁色黄白色,稠而不粘腻,味甘微咸,其原块在五六十年内者,苍翠色,质尚坚;五六十年以上者,色转黄而质松脆,更佳。肺痨服之,殊有奇功。”阿胶的质量以色泽乌黑、断面光亮、质脆味甘、无腥气者为佳。可直接烊化或炒成珠用。
《神农本草经》较准确地记载了阿胶主治范围并将其列为上品。谓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其后,唐代《药性论》言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日华子本草》用于“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本草纲目》用治“……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以后逐渐总结出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等功效。
阿胶性能为甘、平,主归肺、肝、肾经。功效为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阿胶主要应用如下:
治血虚诸证
证见面色萎黄无华,指甲苍白,头晕眼花等症。历代将阿胶作为良好的补血药,成无己认为:“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对于血虚诸证,历代均作为主药使用,单用一味即有效果,临床上还常与熟地、当归、人参、党参、黄芪等补血益气之品同用。中医认为气能生血,气盛则生血功能自强,气虚则生血功能自弱。在临床上,血虚证、气血两虚证的治疗,常常于阿胶等补血药之中,配以益气之品,以增强补血之功。如《益寿效方》用本品与党参、山楂同用治气血两虚而见神疲气短、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等症。临床多用于营养不良,神经衰弱,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的治疗。
阿胶能大补阴血,使阴血得生,心动则安,脉结代自复,在使用时,常与益气温阳之品同用,共奏滋阴养血、温阳复脉之功。
治出血诸证
阿胶历代作为止血之常用药,《神农本草经》用治“女子下血”,《日华子本草》用治“鼻洪、吐血、血痢”,《本草纲目》除用于以上出血证外,还用治“血淋”。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胶艾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均用阿胶止血。因其止血作用较为缓和,故对各种慢性出血有一定的效果,若涌涌而出势如决堤之出血,则非本品单独能治,必须配合其它止血专药以治之。通过配伍可用于多种出血证的治疗,然最适合用于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者。
治肺阴虚燥咳
阿胶滋阴润肺,常配牛蒡子、杏仁等同用治疗肺热阴虚,燥咳痰少,咽喉干燥,痰中带血,如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也可与桑叶、杏仁、麦冬等同用,治疗燥邪伤肺,干咳无痰,心烦口渴,鼻燥咽干等,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治热病伤阴之心烦失眠及阴虚风动,手足等
阿胶养阴以滋肾水,常与黄连、白芍等同用,治疗热病伤阴,肾水亏而心火亢,心烦不得眠,如黄连阿胶汤(《伤寒论》);也可与龟甲、鸡子黄等养液息风药同用,用治温热病后期,真阴欲竭,阴虚风动,手足瘈疭,如大、小定风珠(《温病条辨》)。
治滑胎、胎漏及胎动不安
《本草纲目》用“阿胶炒、熟艾叶各二两,葱白一升,水四升煮一升。分服”,用于孕妇安胎。《妇人大全良方》阿胶散,用本品与艾叶、熟地、白芍、当归、黄芪合用治胎动不安者。《千金要方》胶艾酒,用本品与艾叶、川芎、芍药等合用治妊娠顿仆失踞,胎动不安者。
阿胶的用法用量,一般是用开水或黄酒化服,5-15g。入汤剂宜烊化兑服。止血常用阿胶珠,或用蒲黄炒。润肺常用蛤粉炒阿胶。
使用时要注意,阿胶性粘腻,有碍消化,脾虚胃弱便溏者宜慎用。
综上所述,阿胶不失为一味冬令进补的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