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有"后母戊"字样的鼎
浑铸法和分铸法不同,是整体一次性浇筑而成的铸造方法。用浑铸法制造的青铜器器身浑然一体,是商周时期烧制青铜器最为常见的方法。所谓浑铸造法就是将不同部位的范合铸成型,然后将青铜铜液从浇铸口一次浇入,整体成型。分铸和浑铸都是块范法的一种,不同的是浇铸中使用多次还是一次浇铸,其基本制作过程都包括制范、合范、浇铸等。
失蜡法与叠铸法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长期以来为上层社会垄断和控制,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贵族掌握着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开采铜矿料到转运、冶炼、铸造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统一的强制机构来协调管理。在早期青铜时代,是一个以贵族压抑奴隶为主要特点的时代,贵族们能够通过驱使奴隶完成大部分的青铜制造工作。
商代铜钺
青铜器作为当时一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获得的物品必然被视为是一种贵重物品,商周时期的贵族们以青铜礼器来表现自己的身份,甚至在周代还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用鼎制度。尽管青铜器在铜器时代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民众可以享有以青铜容礼器作为日常使用的资格。在商代以青铜器入葬是身份等级较高的贵族才享有的权利,普通民众一般还是以陶器入葬,奴隶甚至没有墓葬,被随意丢弃或砍*。
因此,作为当时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青铜器,首先应该是为了满足贵族需要而发展的。失蜡法是青铜器制作技术中一次重要的突破,它的发明体现出古代人们对于耐火材料的掌握和制作特殊器型的思考。失蜡法是指以蜂蜡等材料表面涂抹上细细的泥层,经过烘干后,浇铸铜浆,然后放于火上烘烤,蜂蜡等受热挥发,从而得到浑然一体没有合缝的器物。失蜡法解决了制作较为复杂的弯曲、镂空的器物的技术难题,并且大大节省了制作铜器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失蜡法铸造的铜禁
叠筑法从制作工艺上来看,也是属于块范法的一种,它是将多个泥范叠合在一起共用一个浇铸口,经过一次浇铸得到多个同时生产的器物。这种叠筑的方法适用于器型相同且规模较小的器物,比如说钱币。东周时期各国钱币的铸造和流行背后应该和叠筑法的使用关联密切。使用叠筑法不仅能够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还能够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铁器时代的变革铁器时代是指铁器广泛生产和应用的时代,在我国通常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全面取代了铜器作为主要生产和生活工具。当时铁器主要包括有农具、兵器、日常生活用具、工具等器类。从矿料来源上看,铁矿的开采已经超越了铜料的开采,从生产技术上来说,冶铁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冶铜技术的进步。
铁犁牛耕
早期的铁制品最早出现时商代的陨铁,这种陨铁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冶铁制品。真正的人工冶铁制品是西周时期出现的块炼铁,这种方法是在低温条件下以木炭还原铁矿石,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铁制品,然后再经过反复锻打加工为不同的铁制品。这种铁制品含杂质较多,质地较为疏松,因此没有在早期正式取代青铜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真正意义上能够具备取代青铜制品成为主要生产和生活工具的是春秋时期出现的生铁技术,所谓生铁技术也叫做高温液态还原法,是在超过1000度的环境下以木炭还原铁矿石的方法。这种方法冶炼的铁器质地坚硬且不容易弯折,很快便受到大范围的推广。到了战国时期还通过改进退火工艺的方式进一步提高铁器的性能,如此一来,铁器开始全面取代了铜器,人们正是进入了"铁器时代"。
结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只具备加工和制作石器的技术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发展产生了复合工具、磨制石器、穿孔石器等。人类真正实现对于生产和生活工具的完整生产链过程是在对于铜器从采矿、冶炼到铸造,其间需要统一的运作和管理,也需要技术水平的支持。铜器的使用也是早期国家社会的重要特点,夏商时期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石器,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时期。
如果将从石器到铜器视为是人类发展上的一次跳跃,那么从铜器到铁器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上的一次重大飞跃。铁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由上而下的变化是铜器不曾出现的。人们不再把铁器视为难得的工具,铁器制作也不再为上层社会垄断,它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影响社会进程的重要工具——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农业文明开始缓慢地渗入古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
王巍等《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马克思《资本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