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交换大结局了,爱需要交换3大结局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7 04:19:55

电影《玩乐时间》剧照。

或者我们用换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为描述:一个人吃东西。很明确,他吃着。但是他怎么吃东西呢?他狼吞虎咽。另一个人吃饭的方式,让人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死板的人,他注重整洁,清空碗盘。而下一个人不狼吞虎咽,不贪吃;他享受美食,专注于吃,这让他感觉良好。

或者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尖叫的时候脸会涨红。人们说:他生气了。他一定是生气了。然后你仔细观察他,问自己这个人(也许你认识他)发生了什么,突然你注意到:他很害怕,他很恐惧,他的愤怒只是他对恐惧的反应。然后你可能会看得更深一点并意识到:这个人实际上感到无助和无能,他害怕一切,害怕整个生活。你现在已经观察到了三种情况:他生气了,他害怕了,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助。这三种观察都是正确的。但它们与其结构的不同层次有关。与无力感对应的观察最深刻地描述了这个人正在发生什么;而只对应到愤怒的观察是最肤浅的。这意味着,如果你现在也很生气,除了在与你对话的人身上看到一个生气的人之外,你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那么你就会避开他。但如果你看到了愤怒的背后是一个恐惧的人,一个感觉无能为力的人,那么你就会接近他,他的愤怒可能会因为他不再感到威胁而平息。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所有内容,即从外部来看一个人的行为,都不是主要的,当然也不是我们唯一感兴趣的,而是这个人有什么动机,什么意图,不管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我们探寻的是他的行为质量。我的一位同事提奥多· 莱克(Theodor Reik)曾自创过这样一句话:“分析师用第三只耳朵听。”这是完全正确的。你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更古早的表达:他读出了字里行间的意思。他不仅看到了什么是直接呈现给他的东西,而是他从呈现的和可观察的东西中看到更多,即个性的核心展示的东西,其中每个行为都是一个表达和展现,它们总是受到整体个性的矫饰。没有一种行为不是某个特定的人做出的一种姿态,因此不存在两种完全相同的行为,就像极少有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他们可能相像,也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他们绝不会完全相同。没有两个人举手的方式完全一样,走路的方式完全一样,低头的方式完全一样。因此,有时你可以通过走路的方式认出一个人,即使你看不见他的脸。步态和面部一样,是一个人的特征,有时甚至更具代表性:因为人可以调整自己的面部,调整步态却难得多。人可以用脸撒谎,这是人类的特点,他们比动物有优势。用步态撒谎更困难,尽管也可以学会。

爱需要交换大结局了,爱需要交换3大结局(5)

电影《玩乐时间》剧照。

消费作为一个心理问题

在这些开场白之后,我现在想把消费作为一个心理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精神病理问题。大家会问: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消费——每个人都得经历。每个人都要吃喝,要衣服穿,要房子住,总而言之,人们有需求并且花费很多,这就叫作“消费”。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呢?这就是本性——为了生活人们必须消费。但这里我说到了问题的关键:消费和消费之间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一种消费是强迫性的,基于贪婪。人们有一种越吃越多、越买越多、拥有得越来越多、使用得越来越多的*。

现在你可能会说:这难道不正常吗?毕竟,我们都想扩大和增加我们所拥有的东西。问题至多是你没有足够的钱,而不是扩大和增加的*有什么错。我很理解你们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但是我想给你们举个例子,这并不是那么简单。我指的是一个你们或许听说过的例子,我希望只有很少人印证这个例子。一个肥胖的人体重超重过多,或许是内分泌方面的原因——我不想在这里讨论这个。但通常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吃得太多。他这里吃一点,那里吃一点,最爱甜食,总是找东西吃。如果你更仔细观地察,你会发现他不是仅仅在不停地吃,而是贪婪驱使他这么做。他必须进食,他不能停下来,就像很多人不能停止吸烟一样。你们也知道戒烟的人会突然吃得更多。然后他们以“戒烟让人长胖”为自己辩解。这是为不用戒烟找借口的好方法之一。为什么?因为把食物放进嘴里、吞下食物的贪婪,同进食、抽烟、喝酒或买东西时表达的贪婪是相同的。

如果一个人贪婪地、强迫性地吃、喝、抽烟,医生便会警告他不要继续这样做,否则他会死于心脏病发作。我们总能观察到,这样的人会突然变得焦虑、不安、紧张、抑郁。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关联:不吃、不喝、不抽烟可能会令人恐惧。有些人吃或买,不是为了吃或买,而是为了压抑自己的焦虑或抑郁情绪。他们通过增加消费来摆脱自己的情绪。消费给他们带来治愈的希望,事实上,当贪婪得到满足时,抑郁或焦虑的情绪确实会有所缓解。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证实,当我们感到焦虑或沮丧时,即使我们不是特别饿,我们也更容易去冰箱,吃点或喝点东西,似乎能让自己平静下来。换句话说,饮食在现实中往往扮演着药物的角色——一种镇静剂。这可比药物更令人舒适,毕竟味道也很好。

爱需要交换大结局了,爱需要交换3大结局(6)

电影《玩乐时间》剧照。

抑郁的人感到内心空虚,就像瘫痪了一样,就像缺少活力一样,就像他缺少了某种让他活动的东西,从而无法正常活动。当他吸收了某样东西,空虚、麻木和虚弱的感觉可能会暂时离开他,他会觉得:我是一个人,我拥有一些东西,我不是一无是处。他用东西填满自己,以压抑内心的空虚。这是一个消极的人,他怀疑自己是渺小的,他通过消费和成为消费人而忘记了这种怀疑。

现在我用了“消极的人”这个词,你们会问我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消极,什么是积极?首先,我要谈谈对消极和积极时下的理解,这一点你们都很熟悉。流行的观点认为,积极是目的导向的、需要能量的行为,既可以是体力也可以是脑力工作,例如体育,通常被理解为要么服务健康,要么有利于祖国声誉,要么使人出名、带来金钱。通常,这并不是说对于训练本身的享受,而是一种特定的效果,人们从而有目的地进行体育运动。积极的人是努力的人。在美国,人们说这个人“忙”(busy)。“忙”和“商务”(business)是同一个词源。

按照这个观点,人们什么时候是消极的?当没有可见的好处时,当没有成绩被发现时。我专门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个人看风景五分钟,半小时,甚至一小时,他什么也不做,他只是看着。他甚至不拍照,而是安静地沉浸在他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里,因此你可能会觉得他很奇怪,无论如何,他的“静观”不会被确切地称为一种积极活动。或者(虽然这种景象在我们的西方文化中并不常见)一个冥想的人,他试图意识到他自己,他的感情,他的情绪,他的内心状态。如果他系统化地冥想,可能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不了解他的情况,会误以为他是一个消极的人。他什么也不做。也许他只是把所有的想法都抛到脑后,专注于不去想任何事,就这么待着。对大家来说这听上去或许很奇怪。大家可以试一试,就两分钟,你会发现这是多么困难,头脑会持续涌现一些思绪,你会想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大多并不重要,而你却不能克制。因为你几乎不能忍受枯坐着停止思考。

对于印度和中国的深远文化来说,这种冥想是至关重要的。可惜我们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我们雄心勃勃地相信,我们总是必须做一些有目的的事情,以此达到目标,得到成果。但如果你将目的撇在一旁,试着集中注意力,耐心地练习冥想,你可能会发现什么都不做会让人神清气爽。

爱需要交换大结局了,爱需要交换3大结局(7)

美剧《白莲花度假村》(第一季)剧照。

我只是想表明,在我们现代语言使用中,我们理解的“积极”是做一些有明显效果的事情,而消极似乎毫无意义,这是一种不消耗任何能量的态度。我们评估积极和消极,与消费这一话题相关:如果我们消费“坏的富足”,我们表面上的积极最终是消极的。那么具有创造性的积极、“好的富足”、满足、抵抗诱惑的理想形式是怎样的,以使我们不仅仅是消费者呢?

积极的人与消极的人

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下在过去两千年里,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歌德、马克思和许多其他西方思想家所提出的关于积极和消极的经典概念。积极被理解为一种表达人内在力量的东西,它赋予了生命,带来了新生——无论是身体上和情感上,智力上和艺术能力上。当我谈到人类固有的力量时,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力量和能量存在于机器中,而不存在于人体中。如果人类拥有超能力,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明和操作机器。我们对机器力量的钦佩与日俱增,但对人类神奇力量的洞察力却在减弱。《安提戈涅》中有一句话:“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没有什么比人更美好。”这句话对我们来说已不再有任何真正的意义。在我们看来,通往月球的火箭往往比矮小的人类奇妙得多。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相信我们用现代的发明创造了比上帝造人时更奇妙的东西。

爱需要交换大结局了,爱需要交换3大结局(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